- 山東煙臺端午節的習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山東端午節習俗
山東黃米粽子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里,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上等的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小紅棗,特點是制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非常的清新美味哦!
山東人過端午
山東過端午,最有特色的是XX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可是非常的講究哦!
山東端午習俗具體有:
艾葉煮雞蛋
除粽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東各地還有端午節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里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端午節的節令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插艾蒿
端午節之日,山東所有地區普遍在門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
采藥
端午節,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里帶回家,放在院子里曬干后掛起來,留著以后做藥材用。
拉露水
在膠東一帶,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起大早,在太陽出來之前,孩子帶著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擦臉,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細,據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為,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雜病。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于漢代,因此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征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里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畫門符
濟南人過端午節時興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此外,山東端午習俗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端午食俗:
粽子,是端午節名副其實的標志性食品,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粽,蘆葉裹米也。”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南北方的粽子形狀已是不盡相同,角黍出現在北方地區,多以黍米(大黃米)包制,而南方人則創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宋代以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許多形狀。
和山東大多數地區用葦葉包粽子不同,在沂蒙山區和日照等地區,人們用山坡上的一種波勒樹葉包粽子。其形狀有點像手掌,但比手掌要大。每年清明節前后,人們采來曬干,用于包粽子、蒸饅頭。
端午日,山東各地還有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吃艾雞蛋,是老濟南過端午的重要習俗。他們相信,端午節這天吃一枚用艾葉煮的雞蛋,可以健身祛病,一年安康。這習俗在濟南一直延續至今。
除粽子、雞蛋外,端午節的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山東端午節習俗】相關文章:
山東煙臺端午節的習俗07-04
山東的戀愛婚嫁習俗07-03
山東戀愛婚嫁習俗介紹07-05
山東春節習俗11-13
端午節的習俗07-01
端午節的習俗06-02
端午節習俗06-20
端午節的習俗07-02
端午節習俗11-12
端午節習俗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