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學的正確態(tài)度和鑒賞文學的能力
文學教育主要不在于讀多少文學作品,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學的正確態(tài)度和鑒賞文學的能力,即通過文學教育讓學生走進文學的世界,讓文學走進學生的心靈。
第一、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
語文是學習的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怎樣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聽說讀寫宜并重”。即是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習慣。培養(yǎng)語文能力,當然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良好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讀、寫、聽、說的習慣。如普通話的習慣,字體工整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養(yǎng)成了,語文科的素質教育也就實現(xiàn)了。
第二.語文教育要強調閱讀的自我體悟。
“書讀十遍其意自見”,“不看教參不備課”,都是強調了通過誦讀來走進文本,觸摸文本,形成富有個性的認識和體悟。在學習文本時,不妨多問問學生“讀了之后是什么感受?”“再次讀了之后,又有了什么感受?”,教師不妨跟學生說說“我被這篇文章?lián)舻沽恕�,跟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悟和感受,因為很多優(yōu)秀的老師都是以自己的讀書經(jīng)驗來教書的。如果能夠把文本對自己的震撼也能夠傳達給學生以類似強度的震撼,那么,文本的力量將會傳達給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沒有自己的悟,所有被灌輸?shù)慕Y論往往都會顯得扁平而空洞。沒有對語言的品味,將會使文學教育走向漫無邊際的泛人文主義教育;沒有文學教育,又將會使語文教育陷入只重分析不重體悟的泥淖。
第三.語文教師有獨立的文本解讀能力。
什么是獨立的文本解讀能力?通過自己對文本的感悟、思考、頓悟而形成富有個性、正確的認識。沒有教師獨立的文本解讀能力,就難以形成學生獨立的文本解讀能力;沒有學生獨立文本解讀能力的養(yǎng)成,文學教育終究是水中之月、霧中之花。獨立的文本解讀能力更多反映在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上,但多元解讀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所有的結論都是正確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積累和知識結構對文本意義進行建構和重構,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并具有不同層次合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誠如加拿大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閱讀日記》中說的:“有一些書,我們是可以輕快地一覽而過的,當我們翻到下一頁的時候,已經(jīng)淡忘了前一頁的內(nèi)容;有一些書,我們是需要恭恭敬敬地閱讀的,不敢對其中的內(nèi)容妄加評論;有一些書,僅僅為我們提供信息,也并不需要我們對它們加以評頭論足;然而還有一些書,我們是如此長久而深情地摯愛著它們,因此,是可以從最最真實的意義上,運用心靈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溫它們的,因為我們理解它們”。文學教育,就是要我們恭恭敬敬的閱讀,運用心靈的力量逐字逐句的重溫它們,摯愛它們,理解它們,
第四、語文教育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既然聽、說、寫都要靠語言,那么,中國語言要塑造“中國心”,就是說,要具有中國人的靈魂。比如:中華民族崇德重義的風尚,要強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見賢思齊的理想人格,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禮儀之邦的倫理原則等,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習祖國語言中,理應接受、培養(yǎng)和發(fā)揚光大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具有兩個文明素質的中國人。
只有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也只有在文學中學習文學。通過設計精品的語文或文學活動,使學生身心浸泡在文學情境之中,從而獲取養(yǎng)料,陶冶心靈。
文學教育給語文教師帶來了無窮的機遇,但也是一個挑戰(zhàn)。只有以“文學的內(nèi)容進行教育;以文學的手段進行教育;以文學的姿態(tài)進行教育”就能迎來文學教育的春天,也就能迎來語文教育的春天。
【文學的正確態(tài)度和鑒賞文學的能力】相關文章:
文學的希望和悲哀06-28
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技巧06-28
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鑒賞06-28
古代文學考研文學常識06-28
語文學習方法和技巧06-08
文學的虛幻和現(xiàn)實的不真切隨筆06-28
文學藝術常識和答案07-02
結合文學藝術現(xiàn)象理解文學的文學性問題參考06-29
文學概論考點講解之文學的文化意義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