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會讓課堂多一點動態美
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形成。留意我們的課堂,因為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參與,生成無處不在。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生成的內容。當然其中有的可能是我們預設中的生成,有的可能是我們預設之外的生成,有的是顯性生成,有的可能是隱性的生成。有的是有效的,有的可能是無效的,甚至錯誤的。我們需要提高傾聽能力,捕捉信息能力和調控藝術,從學生生成中捕捉、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課堂處處有生成,如果我們能把握住這些琳瑯滿目的生成,調控好這些充滿活力的生成,那教學就會有“潤物細無聲”的和諧,課堂就會洋溢“水到渠成”的自然。
一、巧妙預設,誘發生成。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無價值的。只有課前的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只有課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
案例一:《梯形的認識》
學生在了解了梯形的特征后教師組織教學如下:
師:現在請各小組拿出信封里的圖形,在小組里交流交流哪些圖形是梯形?
(學生面面相覷,露出納悶的表情,因為信封里沒有梯形)
師:(故作疑惑)有困難嗎?
生:(一位膽子大點的學生終于忍不住了)老師你是不是搞錯了,信封里根本沒有梯形。
師:噢,是這樣嗎?你們怎么認為信封里沒有梯形呢?
生:因為里面的圖形沒有一個符合梯形的特征。
師:(暗喜)那梯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師:你們有沒有辦法把信封里圖形變成梯形呢?小組商量一下,哪些圖形只要剪一剪刀就能變成梯形?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創造梯形。
反思:以上案例中教師課前故意在信封里沒有放梯形,預設到學生會有“找不到梯形的疑惑”,通過“你們怎么認為信封里沒有梯形呢?那么梯形有什么特征?”這兩個問題加深學生對梯形的認識,“能不能把信封中的圖形變成梯形?”這一問題不僅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而且溝通了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初步體會圖形的變換。
二、捕捉錯誤,優化生成。
在非預設的生成中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只要對教學有價值哪怕是錯誤的生成也可以轉化為有用的教學資源,因為研究問題可以從正面入手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有時從反面探討反而對人的觸動會更大,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所以教師不要輕易放棄這些珍貴的“錯誤”,任其流失,而應及時捕捉它們,為優化生成導航。
案例二:《軸對稱圖形》
學生已經研究過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初步感知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后教師進行以下教學:
師:在我們認識的平面圖形中也有軸對稱圖形,請找出它們。
生: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生:平行四邊形。
師:你們同意嗎?
有部分同意有部分反對。
師:那有什么辦法證實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呢?
生:我們可以用紙折一折。
師:的確是個好辦法,那就動手折一折吧!
生:我折了以后發現折痕兩邊的圖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如果沿折痕剪開,將其中一部分旋轉后(邊說邊轉動手中剪開的一部分)是能完全重合的,所以我認為它是軸對稱圖形。
師:了不起!這兩位同學都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們還有誰想說?
生:軸對稱圖形是對折后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并沒有說可以剪下來。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全班學生都由衷得點頭。
師:你真不簡單,利用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來判斷真是一針見血!
反思:以上案例中教師及時捕捉到學生的錯誤,點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并創設正反雙方的辯論,讓學生在唇槍舌戰中深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征,讓他們在智慧交鋒中感受到數學思考的無窮魅力。
三、智慧引領、完美生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作為教師只有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靈活調控課堂教學,“以學定教”,才能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產生心靈的碰撞,從而達成共識,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
案例三:《兩位數乘兩位數》
復習鋪墊后教師進行如下教學:
師:(出示教學掛圖)觀察這幅圖,有哪些信息,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信息組合起來,提出一個問題?
生:每層放書14本,共有12層,150本書能放得下嗎?
師:他的問題是“能不能放得下”,可以嗎?
生:可以!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用估算的方法,把14看成15,把12看成10,用15乘10等于150。
師:(完全沒有預料到學生會有這樣的想法稍稍遲疑了片刻,立即鎮定了下來)估算的確是個好辦法,不過估算只能說明大概行,差不多,可能行!如果要正確地知道行不行呢?
生:那得算出真正的結果,然后再比較。
反思:當學生提出“150本書放得下嗎?”這樣的問題與課前的預設可能相去甚遠,這時教師及時介入,沒有斷然地否定,也沒有生硬地給予。而是把問題又拋給學生,教師不僅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見解,給予辨證的評價和鼓勵的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適時地引導:“估算的確是個好辦法,但如果想確切得知道行不行呢?你有更好的辦法嗎?”這樣機智的引領讓課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滿生命的靈動。
四、恰當評價,放大生成。
多元評價的理論已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接納,評價作為一種激勵和導向的工具已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采用。評價的主體也從教師一錘定音到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而作為課堂評價的重要成員——教師更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細心發現學生積極的有創意的見解,及時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努力以真誠的微笑、鼓勵的語言、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有效地調控評價過程,放大資源的生成。
案例四:《長方形的認識》
教師為了揭示長方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安排了“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打開學具袋,從里面取出教師課前準備好的四根小棒(兩長兩短),在桌上擺出一個長方形。其中一位學生擺成如下形狀:
師:展示學生的正確擺法后,展示該種擺法。
生:大部分學生掩面而笑,還有一小部分學生竟笑出了聲音,口中還不停地嚷嚷這不是長形,這不是長方形!
師:(一臉嚴肅)嘲笑別人是最沒有禮貌的行為,我相信A同學這樣擺一定有他的原因。請你說說你的理由。(面帶微笑充滿期待地看著A生)
生:(小臉漲地通紅,結結巴巴)我的另一根小棒被我一不小心弄丟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所以你才擺出了一個有缺口的長方形,如果給你一根你能擺出一個完美的長方形嗎?(手里放了一長一短兩根)選擇一根吧,你需要哪一根?
生A: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較長的一根,熟練地擺了上去。
師:為什么選擇這根呢?
生A:因為長方形的上下一樣長,左右也一樣長。
師:真了不起,不僅知道長方形是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還明白長方形對邊相等,同學們,你們現在覺得他怎么樣?
生:由衷的鼓掌!
師:除了贊揚的鼓掌,你還有什么想說的?
生:我們以后不能嘲笑別人,要尊重別人。
生:要耐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即使是錯誤的我們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地幫助他!
……
反思:如果沒有生A擺出的有缺口的長方形,相信學生對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長方形”概念理解不會如此深刻,更不會有對長方形對邊相等這樣深層次的感悟!教師把解釋錯誤原因的機會及時送給了學生,讓學生挽回了自己的尊嚴,同時也給全班學生一個評價的機會讓他們在評價中懂得—“嘲笑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上課時要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在課堂上,學生不是觀眾,不是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豐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他們的行為、思想會在課堂中發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種全新的教學資源。這種全新的教學資源最具有教學價值。這種教學資源來自于課堂本身,具有鮮活性,是學生參與的結果,對于學生來說有著天然的聯系和親近感。這種資源對于學生來說,參與性強,感受深,比一般的教學資源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因此,課堂教學不應拘泥于預設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要隨學生知、情、意、行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設計方案,想方設法地利用這種生成的教學資源,讓它們綻放生命光彩。
【學會讓課堂多一點動態美】相關文章:
《靜態和動態》課堂教學實錄范文07-04
《靜態和動態》的課堂教學實錄范文07-04
關于《橋之美》課堂教學實錄07-04
職場動態語錄06-08
職場動態句子11-19
多一點勇氣作文02-06
多一點微笑作文03-05
多一點陪伴作文05-31
慶祝生日動態文案11-23
動態生日賀卡圖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