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精選7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
暑假,我讀了《麥田里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個17歲的男孩,厭惡世俗的紛紛擾擾,夢想有一個孩童的世界,沒有城市的紛擾和成人的虛偽。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本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這是他在純真的妹妹身前發自內心的幾句話,道出了他心里所想、心里所念。
在如今社會中,現實與殘酷將人們狠狠包圍。許多滿懷夢想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城市的喧囂中,逐漸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曾經的夢想煙消云散,人性也被逐漸磨滅。
還是一片麥田,只不過位置已經跨越了一片太平洋。這里,誰又在守望?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2
一直想讀讀《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可是在圖書館這本書太搶手了,一直借不到,不過幸運的是終于在前段時間讀了這本心儀已久的書。
讀之前,完全無法想象書的內容,開讀之后,看到是自己喜歡的敘事性文章,很開心,也很有興致去探討其中的豐富內涵。
但是,實際上,讀完這本書了我也沒有很好地領略其中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到底是要體現霍爾頓思想的轉變還是要透過霍爾頓的感受展現那個時代的美國呢?或許我要多讀幾次來進一步了解吧!
在書中,霍爾頓描述的社會異常黑暗,似乎在他眼里除了他哥哥和弟弟、妹妹外,其他人都是披著羊皮的`狼,都是虛偽的!我看到的是霍爾頓對生活、對世界的悲觀態度,或許這這本書就是要體現霍爾頓在麥田這金燦燦的世界里向美好世界的守望吧!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3
擠了點時間讀完了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
雖然是50年代的作品,但是讀起來居然和我們的現實是如此貼近。雖然我不認可這是一本好書,它不適合那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們讀,其間充斥著污言穢語、自甘墮落、偏執任性,只會是孩子們不良行為的推進劑;但是對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師們確是很好地了解那些叛逆孩子的極好素材。它生動地再現了生活在迷茫和彷徨中的孩子們的細膩心理,對我們這些動不動就對孩子們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師們是個大的觸動。
波浪起伏的麥田正孕育著多少危機?青春的孩子們正經歷著如引領他們順利地走向成人社會?何的迷茫?誰又是他們的`守望者?誰能拯救他們的靈魂?霍爾頓希望成為麥田里的守望者,其實他正是那個需要守望的人。而他的年幼的妹妹卻真正成為他的守望者,雖然不一定喚醒其心靈,但至少讓他不再流浪和恣睢。她靠的是什么?應該是愛的呼喚吧。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4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剛剛贏得了二戰的勝利,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在這樣的時期,紐約就是美國實利主義社會的一個代表。它象征著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們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沒有人在意別人的感受。
《麥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游蕩的三天時間內,并借鑒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其后,《麥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響了這一類小說的創作。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5
這是我第一次讀《麥田里的守望者》。
老實說,我不喜歡里面的霍爾頓,他不只上進,反以墮落為榮,滿口臟話。他也沒有什么優點,我所能看到的都是他的缺點,像個不學無術的社會小流氓,在紐約兩夜一天的生活也是荒唐至極,完全的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滿滿地都是負面情緒,有些逃避現實的意味,或者說這兩夜一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逃離,一種應對現實不滿的抵抗,然而,故事胡最后他并沒有逃離完全,還是回到了原來的生活,原來的家庭,卻依然故我
看完后又覺得霍爾頓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叛逆,固執,偏激,誰的話聽不進,只想去遠方,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這一點又讓我覺得他離我很近,他像我高中的.時候,那個偏執的自己一次逃學的經歷,并不喜歡那個時候的樣子,那時候所認為的現在也不想追究。算是一個階段吧,他是一個犯了錯想逃卻又沒有徹底逃離的孩子,他還不懂要學會面對,去承擔責任,去改變。他還在惴惴不安地成長著。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6
說實話,這是我讀過最離經叛道的一本書,這種少年侃的敘述方式真的很特別,想理解這本書要研究塞林格的人生軌跡和美國當時的時代背景!尔溙锢锏氖赝摺返臍v史背景是二戰之后,美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大量新中產階級誕生,財富積累與戰后傷痛并存,人們開始思考戰爭的意義,進入一個極痛苦的戰后反思期。塞林格當過軍人,闖過鬼門關,他對戰爭極度厭惡并因此患過戰爭心理綜合征,這也是霍爾頓內心的迷茫和無措。
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里玩一種游戲……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干那種事,就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這是對所有純真的守護,保護他們遠離虛偽丑陋,遠離戰爭謊言,遠離混亂不堪的現實世界。這也是塞林格的逃離。塞林格本人也在寫完本書后不就過上了隱居生活。就像霍爾頓憧憬過:要裝扮得又聾又啞,這樣,就他媽不用跟誰做蠢而無用的交談了。在一所大房子曬太陽。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7
這些年來前前后后讀過幾遍,有時斷斷續續,不如少年時代的閱讀那么專注?擅恳淮巫x起來,不得不佩服塞林格對意識流的表達能力,每一個少年都能讀懂里面的共鳴。
我想我自己是早熟叛逆得很的,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決定逃避現行的愚蠢教育體系,無奈父親手段更為高明,耐心將我引導回歸,最終沒有鬧騰還安安生生考了大學。那時就是見不得這愚蠢的世界,盡管自己根本就沒有見識過世界,自以為自己就是世界。
《麥》里面最最撞擊世人內心的這段話: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干那種事,就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好了。
我們都是那些跑起來不看方向的小孩。八零后這一撥人,在體制內學習著呆板的.知識,內心忙亂卻又荒涼,想要大聲說話沒有人聽也就罷,關鍵還不知自己到底想要表達一些啥。我們這一撥人最原始純真的天分,是真真實實被這制度被這愚蠢的教育體系害慘了。
如此一來,這還真是一篇純粹的讀后感,小說本身確實不值得費墨劇透,讀過的人自然共鳴點頭,還未讀過的人也一看就懂:嗯,這是一部叛逆的青春咆哮。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相關文章:
麥田里的守望者感想10-09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3-29
讀麥田里的守望者有感04-28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5篇)08-12
麥田的守望者07-09
守望者作文04-05
守望者作文15篇06-05
守望者作文(15篇)06-05
麥田的守望者讀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