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風俗(精選15篇)
清明節的風俗1
清明節的風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并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風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清明節的風俗2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非常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僅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的風俗3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春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交清明節氣。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美食古來有之。古人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創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于古代清明踏青之后的野餐。
清明節的風俗4
大家好!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歷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歷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風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去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實行個簡潔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春游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春游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春游,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風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特別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行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予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群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采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的風俗5
清明節終于來到了,我聽媽媽說:“清明節開始于周代,清明節不但是一個好的節日,也是一個很好的節氣,人們可以種瓜種豆。清明一到氣溫就升高了,這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固有清明前后可以種瓜種豆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和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而寒食是民間掃墓的日子,因此,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除了媽媽說的呀,我還知道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可是,這個清明節真特殊啊!今天連一滴雨也沒下,是個大晴天!不過我觀察了一下,清明節快要來到的前幾天,下了毛毛細雨。雖然清明是個小長假,但是在這個小長假里面我沒出去玩。但是我還是有收獲的,我的爸爸媽媽專門湊時間,他們今天剛好都沒有事因此就陪我去買衣服了!買了一件亮亮的'底色是藍色的外衣呢!
我希望讓更多的農民叔叔們都記住這個節日,讓我們的糧食越來越充足。
清明節的風俗6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那個要的節氣,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后來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了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
由于,清明節是在鄉下不能在家里過。在家里,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肴——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清明節這一天,我們全家人在一起決定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里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里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后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后備箱中的佳肴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對她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后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
現在,每逢清明節的時候,我們這里的老百姓依然保持著這里的民風民俗,掃墓,踏青這些活動還在繼續。清明節是個獨具特色的節日。它將永遠流傳于世。
清明節的風俗7
發現問題
1、人們為什么要過清明節?
2、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3、過清明節時一般家庭花費多少錢?
制定方案
小組分工
查資料、記錄、攝影、錄音等。
訪談對象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等。
訪談計劃
利用星期天訪談。
資料整理
1、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它源起于漢代,前身是失傳已久的“寒食節”。而清明節的習俗在上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也經歷了從禁火到祭掃、從踏青到狂歡的變化。
2、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自唐宋成為民俗節日之后,清明踏青的活動非常豐富,常見的活動有蕩秋千、拔河、撲蝶、采百草、放風箏、插柳、植樹等習俗。
3、有許多人去祭拜先烈和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前輩。
4、有少數家庭為祭祖花費比較大,有浪費現象,也有信迷信的現象。
活動感受
1、清明休假制度,為人們祭祖掃墓、親近自然帶來了便利,從更深遠的意義看,將是對這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保護,對恢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立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無疑都有直接的益處。
2、清明節讓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3、祭奠先烈和前輩,讓我們知道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好好學習,樹立長大報效祖國的理想。
4、清明節節我們要注意環保和節約。
缺憾與不足
由于知識能力的限制,部分同學的訪談水平有待提高;對于清明節的風俗習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體會挖掘。
清明節的風俗8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每到清明節,人們都要回家祭祖、掃墓,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而踏青、做青團等都是清明節的風俗。
每年清明節前夕,奶奶都會去買艾草,清水洗凈后打漿,然后放入糯米粉和成粉團,之后就開始包青團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把粉團搓圓,中間按出一個小坑,放上一大勺餡,再將口子封住,這樣,一個青團就大功告成了。一開始我還挺自豪的.,可是和大人一比,我就不高興了,他們包的像一顆大“珍珠”,我的呢,像一個“肉包子”。青團包好后,我們就把青團放蒸籠里蒸一蒸。三十分鐘后,青團出鍋,聞一聞,哇!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結果被燙得急忙把青團扔回到了籠里。媽媽笑著說:“小饞貓,別急!”
我們做的青團,有許多口味,如:紅棗、豆沙、咸菜、鮮肉。紅棗,甜香四溢;豆沙,軟糯可口;咸菜,脆爽無比;鮮肉,鮮美異常。
等清明那天,我們就會帶上一部分青團去掃墓。小小的青團,寄托了我們對祖輩的緬懷之情。
清明節的風俗9
1、福建清明節吃什么之福州清明粿
福州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原料中有一種草,福州人管它叫菠菠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于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采集后,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制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壓捏成圓餅,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或入鍋油煎熟即可。
2、福建清明節吃什么之莆田清明龜
在福建莆仙各地一到清明節,凡在異鄉者,都要盡量回鄉祭祖掃墓。祭品除素葷菜、果盒、酒及點香燭燒紙錢外,家家戶戶要用糯米和“鼠麯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龜”,因為外形酷似龜狀,所以叫做清明龜。
“清明龜”是蒲仙一帶最具特色的節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溫水制成,以紅綠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為團餡,用龜形木質模印制做成龜狀,放入蒸籠蒸熟。成品色淡黑、質韌、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品。
3、福建清明節吃什么之閩南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漳州等地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作皆簡單。
手握一卷潤餅菜,輕輕咬一口,首先迎接味蕾的是海苔的香氣,還沒享受完香脆的米粉海苔末,主餡料錯綜復雜地在味蕾上散開,一下子,脆的、甜的、咸的、滑的、酥的都來了,讓人胃口大開。
福建清明節的習俗
1、龍巖上杭:上杭大部分是客家人,一整村有時就一個姓,源于同一個祖宗,這讓客家人的清明節非常熱鬧。每逢農歷三月三前后,鄉里祠堂的`管事就會組織全村人去掃祖墳,多的時候有上千人,來回的路上都是敲鑼打鼓,場面十分壯觀。當天掃完墓后,鄉里還會進行文藝匯演。掃墓也有講究,通常孕婦和年齡小的孩子不能去,壓墓紙必須由男孩子做,家鄉人稱“跟龍”(音譯)意味著龍的子孫,希望子孫滿堂的意思。
2、泉州晉江:孩子掃墓埋紙錢。和各地吃的清明食物不一樣,泉州地區清明節吃的是潤菜餅(閩南語),面粉皮里裹著各種蔬菜,類似于福州的春卷。
晉江上山掃墓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得帶上鋤頭和鏟子,方便清理墓地的雜草。年幼的孩子別的事情也做不了,能做的只有在墓地的四周埋上紙錢,紙錢的中間用泥土蓋住,留出兩邊。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 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2、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 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4、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清明節的風俗3
1、清明節要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2、清明節要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3、清明節的飲食
3.1、青團子:顧名思義是青色的團子。用麥葉或青菜葉、艾葉、南瓜葉均可,先擠出汁,然后加入少許石灰和水拌勻,用此水與播米粉相拌搓揉成皮面(此時皮面已成育綠色),再以豆沙、玫瑰、芝麻等餡芯包入(以豆沙豬油餡為多),上籠蒸至熟即成。
3.2、薺菜團:清明節上墳所帶的糕點中,必有家庭自制的薺菜團。早春三月,農村田埂邊薺菜甚盛,且此時的薺菜鮮嫩無比。薺菜,性涼,味甘,有明目降血壓的功能。農村姑娘多在此時手提竹籃、小刀,到田埂挑挖薺菜,或自己食用,或上街叫賣。薺菜團,便是用薺菜作餡、以播米粉為皮面傲成的粉團,由于薺菜有明目的功能,故又稱眼亮團,薺菜團多以薺菜拌肉糜為餡(咸味),或以薺菜拌箱豬油作餡(甜味),另用糯米粉加沸水搓揉成皮面,做成團子狀。
3.3、薺菜糕:又稱眼亮糕。以孺米粉揉入薺菜做成糕,再加入生板豬油,上籠蒸熟,待糕冷卻,切成片,再油煎食之,其味確不一般。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吃什么水果
1、甜橙:不僅可以有效補充水分,還富含維生素C及花青素,踏青路上能量滿滿。
2、香蕉:香蕉不僅富含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還有鈣、磷、鋅以及胡蘿卜素,被稱為“能量水果”。
3、青棗:古人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說。果實營養豐富,有凈化血液,助消化,養顏美容等保健作用。鮮食肉質脆嫩多汁,甜度高,因而有“熱帶小蘋果”“維生素丸”之美稱。
清明節的風俗10
我與奶奶一起長大,奶奶的菜園里種了很多蔬菜,包括生菜,菠菜,大白菜,菊花……我最喜歡的菜是清明。
在清明節前后,叔叔農民種了綠色油菜籽。如果他每隔一天澆水,他將能夠在五天內吃蔬菜。如果他每三天澆一次水,他就能在十天內吃蔬菜。清明菜長到20厘米左右,是最新鮮,最美味的菜。在下雨天,新鮮種植的清明菜貪婪地吸吮“春油如雨后春筍”,并且生長很快,就像“雨后春筍”一樣。
吃清明菜的方法有很多,讓我列舉兩個。
摘幾把清明蔬菜清洗干凈。當鍋變熱時,將蔬菜倒入鍋中,然后用抹刀炒。加入鹽,味精和糖,不要放在蓋子上。一兩分鐘后,您可以將其放在盤子上并品嘗:脆,香,新鮮,細嫩而美味!
清明菜也可以用湯煮。首先將一鍋熱水燒開,然后將洗凈并晾干的.清明菜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等待水燒開后,立即打一些雞蛋,攪拌均勻后倒入鍋中。過一會兒,水會沸騰。加入鹽,香油和味精。這也很好!
如果您來我的家鄉,我奶奶一定會炒一盤超級美味的清明菜來招待您。
清明節的風俗11
客家人是漢民族南遷的一個民系,從中原遷徙到嶺南嶺北,甚至遷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蔭庇保護,所以厚葬和祭掃是客家人每個家庭里的一項重要活動。
厚葬表現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輾轉逃亡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拋離祖上遺骨一任異族他人蹂躪,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處,尋覓得風水寶地,將骸骨擦拭干凈,置于“金斗罌”,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這種習俗沿襲下來,即使不再遷徙了,也會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間,重啟墳墓,打開棺材,擦拭干凈骸骨,貯于“金斗罌”,再擇風水寶地及良辰吉時,再來“二次葬”。葬禮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動。
客家人過清明必門插柳,頭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樹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無此內容。客家人都會在掃墓時將黃色紙壓在墳頭上,因此掃墓又叫掛紙,表示子孫已回來祭拜過祖先。
客家人對中國傳統的清明掃墓這一習俗進行了改革,改為“春秋”祭掃。“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較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開始祭掃,有時間且有財物,在正月里去掃墓,該添土的添土,該拔草的拔草,總之,該維修的維修。另外在祭辭中亦可以向祖先稟報新一年有哪些計劃,如何實施,祈求祖先靈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種大忙過后的農閑季節,一來有時間,二來有今年上半年的勞動成果可奉獻于祖宗的靈前,并祈請祖宗靈賜下半年同樣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從實際出發的。
清明節一大早,客家人邊帶著祭祀用品,鋤頭、鐮刀等工具出發了。按照當地習俗,親人去世后都喜歡依山而葬。到達后,大家便動手清除親人墓地上的雜草,墓地周圍的雜草也要清除干凈。客家人認為,雜草清除得比較干凈,不僅是為了更好看,主要是為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雜草清除干凈后,將貢品擺上,便可以進行燒香祭拜了。每個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將香火插在親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較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晚輩除了鞠躬之外,還需要行跪拜禮。
客家人過清明節的另外一個重要風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戶將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葉與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葉,在這時味道也變得十分溫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團聚的歡樂。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時候,都要帶一些艾粄。
清明節的風俗12
清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后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后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于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后,回家時要拔些麥苗,并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蝎。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秋千”。時間講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陽出山后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后,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秋千,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哀與樂并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后,還要過“三月三”。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后,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后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游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臥室墻壁,稱為“摔蝎子”。打完后,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蝎。晉北地區禁蝎,習慣在谷雨節。家家墻上都要貼“谷雨禁蝎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蝎子的畫,名為“谷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蝎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只雄雞,并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谷雨節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清明節的風俗13
海南清明節習俗
在海南東部地區如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部分人并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后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海南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后輩平安。
一般來說,海南人清明祭祖分兩種
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
后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祭“己祖”
在掃墓前先在墓碑前點燃一柱香,通知先人說子孫們掃墓來了,以免九泉之下長眠的.先人無故受驚擾。
然后開始將墳墓周圍的雜草全部清除干凈,往墓上多培些泥土。
爾后在墓頂端橫放一條紅紙,給墳安放“清明頂”,“清明頂”是兩塊底部相接觸的梯形草皮,相當于給墳上“帽子”,具體的寓意肯定不是給祖先御寒咯,而是來年不會認錯自家的祖先大人。
清明節的風俗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今天是星期五,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大家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說:“誰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樣。”媽媽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說了。
大家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面,大家先拿出打火機,然后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媽媽的懷里,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說:“孩子別怕,放鞭炮沒什么好怕的。”媽媽說:“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說:“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個喜歡放鞭炮的`人,可現在為什么這么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的時候,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把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當時我痛的哇哇大哭……
清明節的風俗15
有關于清明節的風俗
1、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2、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后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后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4、清明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5、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7、蕩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傳秋千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后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后發展成于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今日的公園和游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8、吃青團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青團是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將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團子。
【清明節的風俗】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風俗03-29
清明節的風俗11-07
清明節日風俗作文04-25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07-03
清明節的風俗日記11-14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11-15
清明節的風俗集合11-29
清明節的風俗集錦11-29
清明節風俗隨筆10-22
清明節風俗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