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隨筆4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了解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想要更多的了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小學教師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小學教師隨筆1
中華經典詩文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美不勝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一種特殊感悟和認知,是真、善、美的藝術結晶。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而古詩詞語言凝練,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段歷史。對詩的內容的解讀,可以通過語言完成,可是對詩的意境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通過幾年的實驗,我認為解讀詩的意境的最佳途徑就是誦讀。一開始由于學生知識面的狹窄,對詩詞的理解不夠,把握不夠,所以很難讀出那種需要的效果,這時教師的示范性誦讀是很有必要的。這是一種起引領作用的教育,學生在模仿中去體會、去品味詩的意境,去理解詩的內容、感情、風格。教師的范讀無疑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當然也體現了教師的素養水平。教師如果要成功地范讀,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要加強語言的修養。
加強語言修養就是要過語言關。我們都知道,使用普通話與不使用普通話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古詩詞的誦讀,不僅要普通話字正腔園,還需要平長仄短,讀出韻味,更需要抑揚頓挫,讀出意境,這就需要加強語言的修養,體現教師的語言魅力。
第二要加強知識的修養。
教師要博覽群書,要博學,要了解作者、了解歷史、了解風土人情,要理解與詩詞相關的人物、事物,這樣才能把握詩詞的分寸,理解好詩詞的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真正和作者融為一體,真實再現作者所要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再現詩詞所表達的意境。去體會去品味,才對學生具有感染力。
第三構建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
教師對文本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應該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特色,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結合教學工作的需要,構建富有個性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觀念、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不斷與時俱進,并有機地無形地滲透于自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讀古典文學及古詩,教師要對所講的古詩文倒背如流。不朽的名著,教師如能有感情地面對全班學生背誦流暢,那對學生的感染力是親切的、自然的,比從講解詞句開始授課要強百倍,此時中華古典文學的藝術瑰寶在學生們心中迸發出耀眼的火花,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燦爛文化。
第四要區別以下幾個問題。
1、誦讀不同于朗讀,古詩詞的誦讀要通過讀、誦、吟,去理解、去體會、去品味,語言的品味是古詩詞教學的特色,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深遠的意境都需要通過語言的品味“品”出來的`。
2、詩詞誦讀與語文教學兩者并不相矛盾。古詩文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偉大民族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詩文誦讀可以提高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提高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更何況古詩詞教學本身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3、詩詞誦讀不等于詩詞教學。詩詞教學是教給學生如何去讀的方法,怎樣去品味,詩詞誦讀可以不求甚解,不一定讀懂,讀透,粗枝大葉即可,注重的是量的積累。
4、詩詞教學創新及教師的角色。詩詞教學的創新既要基于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又要把握住古詩詞的內容、語言特色,更需要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那種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取代古詩詞的誦讀、吟唱、語言品味、情感感悟,實際上是古詩詞教學的誤區。
由于學生學習基礎的局限,時空的距離,古詩詞情感的感悟,既要強調學生的自讀自悟,也要重視、強調教師的角色——引導者的作用,必須強調以教師的情感激發影響學生的情感,加強教師自身的素養來指導學生的詩文誦讀。
中小學教師隨筆2
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當“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完善的人格喚醒人,以優雅的氣質影響人。”
有魅力的教師,首先要極具人格魅力。
用健康的、正確的思想教育學生,以自己高尚的靈魂和言行感染、影響學生,這就是教師人格魅力所在。著名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只有人格,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只有具備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滿腔熱血育英才,才能對學生產生震撼心靈的力量,并擁有持續的影響力。
有魅力的教師,同時又極具學識魅力。
教書育人是一門藝術,教師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滿魅力的教師,應該具有淵博的知識,所謂“學高為范”。教師的文化形象是教師形象的核心,古有“學高八斗,學富五車。”作為教師要有一定的專業水準,需要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更多的文化資源,使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革新,理念不斷提升,能適應新課標。
有魅力的教師,更應該充滿幸福。
幸福的教師充滿理想和追求。他應該有“科教興國”的理想,熱愛著他的事業,能懂得“讓每一個學生都成才和成人”和“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的深刻涵義。
教師應該有追求,因為只有燦爛的生命才能培育出燦爛的生命力。有追求才會有激情,追求與激情同在,激情與生命活力同在,生活活力與歡樂同在。
幸福的教師應該充滿自信。自信使人自強,適當的“驕傲”能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個人的潛能才華發揮至極致,既要充分相信學生的無窮潛力,也要相信自己的無窮潛力,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不因一時挫折而喪失自信,要不斷撞擊每一個成功的暗點,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如果教師停止撞擊了,那就意味著他對生活失去了意義,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
教師應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職業,他不應是蠟燭,垂淚到天明,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教師應當如朝霞祥云,映紅天空,照亮人間的同時,又展示自身的美麗與絢爛,享受著教育的快樂和幸福。
有魅力的教師有深刻的、獨特的思想。他有敏感的心靈、獨特的思維方式和不斷創新的意識。他不人云亦云,敢于反思,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他常獨辟蹊徑,勇于創新,有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學生愿學、樂學。他的話語中常迸出新穎而深刻的觀點,讓學生心頭一亮,點燃起學生思想的火種。
有魅力的教師尊重學生,充滿師愛。師愛是師魂的核心,更是師德的源泉。只有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會產生愛的情感。師愛是對學生的尊重、呵護、信任,是對學生嚴而有格、嚴而適度的理解與寬容。當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學生才能回報教師的愛,才能信任、親近教師,教師教育才能更好地得到學生的理解與接受。
做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就要學會面對孩子,有燦爛的笑臉;面對同事,有溫暖的態度;面對家長,能真誠地交流;面對教育,有平和的心態;面對教研,有積極的熱情;面對發展,有不息的能量。
讓我們加強修養,凸顯個性,揮灑才情,不僅做一名有能力的教師,更做一名有品味、有魅力的教師。
中小學教師隨筆3
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更注重培養人文素養與美術素養,因為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中,美術本來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達、交流中產生發展的;小學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培養發展學生審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新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互動學習,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改變傳統教法和學法。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
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探究習慣:
在具體的教學中不要過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規范學生,采取合理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和觀察習慣。
二、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
傳統美術教育多是圍繞"看畫"或"臨畫"為主要內容展開的,最終都是大同小異。想像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開發,是現代美術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想象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兒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繽紛,五花八門,內容豐富。
三,注重調動學生綜合學習的積極性:
素質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激發了學生的需要強度,并依賴目標誘因的出現,提高學生需要的自我意識水平,滿足了學生聯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評價:
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中,學生表現參差不齊,為了挖掘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性及作品造型特點的不同,分別進行鼓勵和引導,評價以肯定為主,老師評價和同學及學生自己評價有機結合,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個性的張揚。現代化教育對美術教學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需要、動機、目標、態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進了原來美術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課程建設的角度,促進了美術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了美術教材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和課程評價方式的變革,有效地運用各種資源,增強了美術教學的效果,充分發揮了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于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國“五四”前后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于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云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后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實施素質教育已深入到各個學校領域,小學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的.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培養發展學生審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全面發展。而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使學生的各種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已引起廣大小學美術教師的關注和思索。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任務,它同素質教育中的其它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提高審美教育會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動地達到心靈的境界的轉化,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美的感知能力,可以達到培養學生個性,創造力的目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而會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地步。手工制作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比起光是叫兒童繪畫更能夠得到積極的響應。教師可以在手工制作中培養出他們更多的興趣愛好。如,在上六年級美術的時候,講到了園林設計。小學高年級美術當中越來越多的是欣賞課,真正需要學生繪畫的很少。而在鄉鎮小學中,還達不到多媒體教學水平,所以根本不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對該課時的了解。那么就只有教師先對該課時了解,盡量的舉例讓學生們朝我要講的靠攏。課前準備一些有關于園林制作的素材。根據課本,讓學生們對其欣賞試著講出有哪些材料。然后再出示我自己所準備的材料,讓他們認識。園林制作最基本的構成是:山石、水體、植物、建筑。山石可以去撿燒過的煤石,鎮上很多家庭還是用煤炭的。樹木可以用綠色卡紙圍成錐形,再用皺紋紙剪成一條一條的圍繞錐形卡紙貼上。同樣園林中最簡單的建筑物是涼亭,涼亭一樣的可以用卡紙來做,還可以運用繪畫知識畫上花紋。跟他們講解完簡單的制作步驟之后,我要求6至10人一組合伙制作園林,先畫設計圖,再按我之前講的來制作。最后的時間給他們討論,課堂便沸騰開了,大家都七嘴八舌的。有好些同學已經在心里已經有了設計想法問我好不好。這樣的一課時是成功的,效果非常的好,當然最后的結果可以想象。一周之后再次走進辦公室,擺放著好多他們的成果,各式各樣的園林。
教學是教和學的活動的統一體。教學方法既包含教師的教法,又包含學生的學法。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是實現從教到學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應有系統地把學法指導與學習過程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參與學習,進行創造。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動手操作是小學美術學科體現得最為充分的一個方面,它也是訓練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一個有效手段。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會從天而降,需要我們去培養,繪畫可以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豐富的藝術修養,那么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憑借教材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繪畫基礎知識,技能與陶冶美好心靈和諧發展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發學生去了解我們祖先創造的藝術文明,用審美的規律去感受和欣賞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讓我們為我們的祖先驕傲和自豪,教育德為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來提高德育的質量,讓學生在美的境界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觀念,我在教學中曾做一番嘗試,就是把美術課與思想品德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在描繪祖國美麗的河山,家鄉的名勝古跡……進行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教育。
總之,要真正推行美術素質教育,就必須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的各種能力與素質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培養和提高。而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讓他們學得開心、愉快,是我們老師追求的目標。
中小學教師隨筆4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所帶的班級的學生畢業了,這學期學校安排我帶一年級。說實話,對一年級學生的管理,我還真不知道從何下手,因為我來到學校后,都是從二年級接手的學生,上屆老師帶的學生紀律、衛生、學習習慣都培養得非常好,接管起來很順手。現在突然要帶一年級,面對著六十幾個孩子,我該如何去做?在這就說說開學后幾周我做的點點滴滴:
一年級學生來到學校,還不適應小學的生活。記得開學第一天,王熙元同學哭了,他問我:“老師,什么時候才能放學,我想回家。”可是這才剛上第一節課呀,怎么就想著放學呢?這時候我心想:這樣的孩子還能上小學?于是我對他說:“再別哭了。”但是他還是哭,我嚇唬他說:“如果不聽話你就出去,不要再上學了。”可他才不吃我這套呢,照樣哭。我想這樣不行,換個方式試試,我走過去摸摸他的頭,擦掉他的眼淚,對他說:“孩子,你已經是一年級的學生了,這多好呀!你再看看別的同學都不哭,他們多堅強,你愿意學習他們嗎?如果你不哭,那你也是個堅強的孩子,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很喜歡你的,你愿意讓我們喜歡你嗎?”他抬起頭看看我們,點點頭擦掉了眼淚。直到放學,他都沒有再哭,放學時,我帶領同學們對著他大聲說:“我們喜歡你――王熙元。”他笑了。下午上學來,他顯得很高興,而且對我說:“老師,我要做一個堅強的孩子,再也不哭了。”我點點頭,對他說:“老師相信你。”以后他每天都是高高興興來學習,歡歡喜喜回家去。這時我突然明白,孩子在最需要安慰的時候,不能只一味地嚇唬,哄和唬要適時而用。
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時形成的,剛開學進行入學教育時,學習了《班級公約》、《小學生守則》,但是當執行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剛剛講上課要專心聽講,但是很快他們就忘記了,上課前20分鐘還能認真聽講,但到后面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忘了老師講的紀律,我就說:“同學們,大家要認真聽講。”可是他們只堅持了一兩分鐘,就又不聽話了,怎么辦?我就采取“開火車”讀、點名讀的形式,于是興趣來了,注意力就集中了。另外,我還采用對表現好的學生獎勵“小蘋果”的方式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所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踐證明,采用這些方式效果還不錯。還有就是有時上課看他們累了的時候,穿插講個小故事,他們的興趣就來了,學習的熱情就高了。為了學生課下不打鬧,下課我做到勤跟勤管,因為老師在身邊,學生打鬧自然少點,如果有,也可以及時制止。總的來說,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個長期的過程,一年級老師需要耐心加愛心,還需要好的方式方法,我在學習也在總結,并不斷改進。
雖然說做一年級的老師是累點,但看到孩子們在老師的培養下幸福、健康地成長,在老師的教育下獲得了文化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我們的任何付出都值得。我愿意做一名辛勤的園丁,澆灌祖國的花朵。
【中小學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中小學教師隨筆03-30
中小學教師隨筆7篇03-30
中小學教師隨筆(7篇)03-30
中小學教師隨筆(精選7篇)03-30
中小學教師隨筆8篇04-24
中小學教師隨筆(8篇)04-26
中小學教師道德規范隨筆10-22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隨筆10-22
教師隨筆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