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薦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薦,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散文,文章語言優美,結構清晰。結合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整合本冊書的教學重點及學生實際,緊緊跟隨統編教材的新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立足于“讀與說”“說與寫”的結合,力求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設計亮點:
環節一:聽音樂導入課題。
聽大自然中鳥叫、蛙鳴、流水等等的聲音,訓練孩子專注力與傾聽能力的同時,更為本節課孩子感受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埋下伏筆。
環節二: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感受風聲音的美妙。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同時感受風聲音的美妙,邊讀邊畫,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好詞好句。
學生邊分享風聲音美妙的句子,邊想象畫面。對比讀出微風的婉轉悠揚和狂風的高亢激昂。進一步體會風聲旋律起伏變化的美妙!
環節三:默讀第三自然段,感受水聲音的美妙。
本環節仍然是邊讀邊悟邊分享。尤其是這一句:“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我讓第一小組學生讀紅色部分,第一第二小組學生讀藍色部分,全班同學一起讀黑色部分。也許單獨理解“淙淙”“潺潺”“嘩啦啦”這幾個表示聲音地詞語會比較抽象。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將“淙淙”“潺潺”“嘩啦啦”地聲音演繹出來,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感受到水流的變化,想象“小溪流向河流,河流流向大海”的不同畫面。趁熱打鐵,讓學生發現“頂真”的句式,為下面的運用拓展環節打下基礎。
環節三:對比讀兩組小動物的不同歌聲,并說一說你更喜歡哪組小動物的歌聲:
第一組
走在公園里,聽聽樹上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聽聽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聽聽蟈蟈的歌聲。
第二組
走在公園里,聽聽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聽聽唧哩哩唧哩哩的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聽聽蟈蟈的歌聲。
學生讀完以后會異口同聲地說喜歡第二組小動物的歌聲,因為“嘰嘰喳喳”“唧哩哩”這些表示聲音的詞語讓人有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讓學生體會擬聲詞語的好處時,也訓練了孩子對比閱讀的能力。
環節四:拓展運用
學以致用,讓孩子將本課學習到的“總——分”結構,“擬聲詞語”“頂真”句型運用到說話與寫話當中。我出示了這樣的例句:
“大樹是個音樂廳。風媽媽輕輕拂過,呢呢喃喃得把好聽的歌兒唱給小露珠。小露珠轉動著圓圓的身子滾向小喜鵲。小喜鵲咕咚咕咚喝了個飽,樂呵呵地看著布谷鳥。布谷鳥……”
將學生帶入情景,讓他們邊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邊練習說話。孩子們說出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
“布谷鳥布谷布谷地把歌唱給小小松鼠,小松鼠蹦蹦跳跳地找到小黃鸝……”
接下來我們還練習了“草地是個音樂廳”“池塘是個音樂廳”等句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用,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十分高漲!
二、不足之處:
設計本課時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在第三自然段一出現“頂真”這樣的句式時就讓孩子通過練習去感受這種句子的妙處?如果此時進入說話練習,接下來再出現“分享感受小動物美妙的聲音”就會閑的順序有些混亂。思來想去,為了不影響整體效果,我將頂真句式的練習放在了最后。錯過了練習句式的最佳時期,內容稍微顯得重復,接下來我會繼續思考并改進,讓本節課的設計達到最優化。
除此之外,我想從“說話藝術”方面談談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相對于同齡教師來說,本人的語文素養較高,但是“短板”就是課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有些單薄。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將明確方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將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課堂語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說的話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最終讓孩子愛上語文課,愛上學語文。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薦】相關文章: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薦]09-15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薦)09-08
(薦)《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08-16
(薦)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12-22
[薦]《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08-13
(薦)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07-03
【薦】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12-04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薦】12-05
【薦】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01-22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薦】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