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方案9篇(合集)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設計方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設計方案 篇1
(一)利用銷售收入進行納稅籌劃
關于土地增值稅的籌劃,根據其計算公式和納稅規定,主要集中在收人總額、扣除金額和稅率這三個方面。其中,收人總額白_接與銷售收人掛鉤,因此,需要權衡稅后利潤和所繳納稅款,合理確定房屋銷售價格。根據《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房地產企業所建造的房屋屬于普通住宅,且增值率低于20%的,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稅。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具體的籌劃方案設計時,需要權衡企業所繳稅款和稅后利潤之間的關系。房地產企業可以通過銷售裝修成品房的方式增加銷售成本,進而降低增值額所占比例。
(二)利用公司的組織形式進行納稅籌劃
利用公司的組織形式進行納稅籌劃需要在房地產公司與其關聯公司之間,合理分配投人成本和銷售收人,并以此來控制增值率。此種方法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設立裝修公司。由房地產公司在其內部設立裝修公司,可將原來的一份房屋銷售合同,變為兩份合同,一份是毛坯房銷售合同,另一份是房地產公司關聯裝修公司的房屋裝修合同,通過合同設計,可減輕房地產公司應繳土地增值稅。二是成立銷售公司,成立銷售公司的'日的在于利用房地產公司與下屬銷售公司之間的組織關系,合理分配下屬銷售公司和房地產公司之間的銷售任務,這樣可以對銷售收人進行重新分配,并以此降低應繳土地增值稅。
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容、神態。
2、理解“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也許”、“似乎”詞語的意思。
3、能學習第四自然段對兵馬俑神態的寫法,進行仿寫。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秦始皇兵馬俑的陣容、神態。
難點:能學習第四自然段對兵馬俑神態的寫法,進行仿寫。
教學準備:
有關兵馬俑的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師:21世紀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卻沖出了一支古代帝國的雄兵,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出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深入研究3、4自然段,領略一下秦始皇兵馬俑的風采。
二、 學習3、4自然段
1、自由讀3、4自然段,想一想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指名簡要概括(板書:陣容 神態)
3、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就讓我們先下到坑內,先近距離觀察一下這些秦俑的風采吧!
。2)齊讀第一句話,理解“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3)指導朗讀:古代的雕塑家們把兵馬俑雕得像活的一樣,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寫活了,我們能不能把它讀活呢?
。4)自由練讀,重點讀喜歡的兵馬俑的句子。
。5)匯報:
A、有的兵俑,留著胡子,虎視眈眈,神情十分嚴肅,這也許是久經沙場、屢建戰功的老戰士。
這個老戰士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勇猛)哪個詞可以看出來?(虎視眈眈)
B、有的兵俑,束著頭發,一臉稚氣,這可能是剛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歡這樣的'小戰士么?喜歡他的什么?讀出小戰士的活潑、稚氣。
C、一匹匹戰馬,膘肥體壯,豎耳瞪眼,似乎在傾聽雄壯的號角聲。
要讀出戰馬的什么?理解“膘肥體壯”“豎耳瞪眼”。
(6)我們連起來讀一讀第四自然段,再來感受一下這些栩栩如生的兵馬俑。齊讀。
(7)師:聽你們讀得這么有滋有味,老師也想讀,可以么?
(8)師讀,故意少讀“似乎、也許、可能”。
(9)老師這樣讀可以么?為什么?(有這些詞說明是猜測)
(10)出示幾幅兵馬俑的圖片,問:你能不能學著作者的樣,通過仔細觀察這些兵馬俑的外貌、神態來猜測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許、可能”。
(11)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12)交流匯報。
4、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這些兵馬俑不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當你看到軍陣精妙的布局時,更會為之驚嘆!
(2)齊讀第四自然段。
。3)讀了這段話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兵馬俑的軍陣么?準備怎么介紹?
(4)學生準備介紹,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畫圖介紹、朗讀、復述、也可以小組合作表演等。
。5)匯報。
三、總結
師: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鐵馬,再現了秦皇朝當年兵強馬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威震四海的壯觀場面,真不愧為——世界八大奇跡(師板書,生齊說)
板書設計:整體
軍 陣 部分 前——后——兩側和最后
整體
秦始皇兵馬俑 老戰士:虎視眈眈
神 態 新兵:一臉稚氣
戰馬:膘肥體壯
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能較準確地抓住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并愿意與同學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但在生活方面還缺乏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課標與教材分析:本文中的烏塔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可是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與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是對學生進行獨立意識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這些,使用好教材,這對教學效果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先激趣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三是解決字詞困難;四是檢查反饋課文講了什么事;五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體會烏塔的性格特點,在交流時談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這是本組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
目標與要點分析:1、認識6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3、能對文中的人和事進行評價,增強獨立生活、自強自立的意識。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能對文章記敘事情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教學難點:從敘述、描寫中了解人物的特點、感悟深層意思并談出自己見解。
教學策略設計:為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后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題,初讀課文。
1、你們喜歡旅游嗎?最遠到過哪兒?和誰一起去的?
2、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也很喜歡旅游的小女孩。齊讀課題。
3、課文寫了烏塔一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二、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新詞的朗讀及重點詞語的理解情況。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重點句段,初步認識烏塔。
1、她游歷了歐洲的哪些地方呢?
2、你了解歐洲嗎?出示地圖,介紹歐洲,讓學生對烏塔油然而生敬意
3、初次了解烏塔,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4、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歐洲嗎?
過渡:那烏塔就不怕危險嗎?她爸爸媽媽不擔心嗎?她能周游歐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學習第7自然段的重點句,進一步認識烏塔。
1、學生圍繞問題,再次自讀課文。從課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劃一劃重點的詞句,然后小組內交流。
2、反饋學習情況,教師點撥,加深理解,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說感受,板書詞語
。2)現在你眼中的烏塔又是什么樣的?
。3)讓我們一起來贊一贊這個生活獨立、能干、懂事、聰明的小女孩。
五、學習第8、9小節中對烏塔正面語言的描寫,了解她另外的性格特點
六、小結,說體會。
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并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烏塔,這時,你想對烏塔說什么呢?
七、拓展延伸
補充材料《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較量》。
八、練筆提高:同學們對烏塔還有很多很多的話要說,你可以把它寫下來,題目《從〈烏塔〉想到的》,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
教學實施
學生在交流時往往會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人出去太不安全了。我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反問:“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那烏塔就不怕危險嗎?她爸爸媽媽不擔心嗎?她能周游歐洲靠的是什么?”接著老師組織小組繼續自學討論。這樣,學生的思路開闊了,能根據課文的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聯系實際談出許多見解,真正形成了人與教材的對話。最后我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說些什么呢?”這節課結束了,但我期望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和無限的思考。
教學反思
《烏塔》這篇課文是一篇獨立閱讀的文章。這篇課文寫了一位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這篇課文的目的在于培養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煅煉和考驗;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根據這兩個目的,我就想: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達到這兩個目的。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流程: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接著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一個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個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嗎?你是如何看待烏塔的?用文中的語言,說一說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看法。最后,讓學生展開辯論。喜歡烏塔的在一組,其余在另一組。在課堂上,我發覺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討論得非常激烈。我被學生的激情所感染也參與到辯論中。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教師與學生人格意義上的平等不僅表現在語言、體態、表情上,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把學習的時空、學習的主動權(包括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式的確定等)還給學生,課堂上有爭論,有共鳴,有靜靜的沉思,還有跳動的思濰火花。我們要點燃每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發現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潛能,與學生共同進步。
當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課堂會處處涌動著生命的活力。有時放一放手,也會有精彩的發現。
設計方案 篇4
活動目的:
1、鼓勵幼兒愿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能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
活動準備:烏龜、蝸牛、請問的木偶各一個,3組圖畫
活動重點:愿意表達自己的感受,能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引入,邀請幼兒觀看木偶表演。
2.情景導入:
。1)通過木偶劇的名字“怪脾氣的'小烏龜”引起幼兒觀看的興趣。
老師有表情的提出問題:小烏龜為什么是怪脾氣?
。2)通過入場須知,讓幼兒了解看木偶劇的時候應該怎樣做。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觀看木偶劇的表演。
2.問題導入:
。1) 木偶劇的名字叫什么呀?
。2) 小烏龜有個什么樣的怪脾氣呀?
。3) 小烏龜要干什么去?他碰到了誰?(引導幼兒說出小蝸牛和小青蛙對小烏龜說的話)
。4) 小烏龜發生了什么事情?
。5) 小烏龜的這個怪脾氣好不好?為什么?
3.分組:將幼兒分成3組,由班上3位教師帶領一起講述故事。
(1) 出示掛圖,請幼兒根據圖畫內容進行講述。
。2) 請幼兒嘗試自己講述。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將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設計方案 篇5
一、指導思想
雷鋒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3月是學雷鋒活動月,我們學校借此契機向學生普及一次義務愛心教育活動,決定開展一“向雷鋒叔叔學習”系列活動,讓學生從小養成幫助別人,幸福自己的感受,培養他們奉獻愛心的美好心靈。
二、活動安排
(1)、學校將組織召開“學雷鋒”動員大會。(少先隊大隊部 3月3日晨會)
(2)、利用班隊課,講講雷鋒的故事、背背雷鋒的名言、讀讀雷鋒的日記,論論雷鋒的精神。材料可到圖書室借閱或上網查找。(第四周班隊課)
通過班隊課的學習,讓學生充分了解雷鋒精神的含義,緊緊圍繞如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1、要學習雷鋒愛憎分明的政治立場,引導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加強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以及愛身邊的人的教育。
2、要學習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雷鋒說過“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蔽覀円獙W習雷鋒“火車行千里,好事一火車”那樣時時處處做好事。
3、要學習雷鋒的嚴于律己、孜孜以學的自我修養原則,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方法和努力創新、大膽實踐的精神,培養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4、要學習雷鋒的'“四個對待”,即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3)、各班出好一期有關雷鋒的板報。要求:板報主題要鮮明,內容要切合班里的實際,大力宣傳班中的好人好事,找出最有代表性、最有意義的好人好事來做典型。由各班中隊長負責組織少先隊員出好這一期板報。(3月中旬進行評比)
(4)、組織學生觀看雷鋒電影。(具體時間另定)
(5)、結合“3·12”植樹節,開展綠化、環;顒樱
(一)常規要求:
1、愛護環境衛生,不亂拋垃圾。
2、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不隨便踩草地。
3、節約資源,不隨便浪費水、電。
4、積極參加各項有意義的綠化、環保活動。
(二)各年級要求:
1、低年級的同學負責管好自己班內的保潔工作。
2、中高年級的同學負責自己班包干區的清潔以及拔雜草的工作。
(6)、少先隊大隊干部“學習雷鋒故事、宣傳雷鋒精神”活動,分組到一、二、三年級各班進行雷鋒事跡的宣傳;教低年級整理自己的物品;(利用第五周班隊課)
(7)、參加一次學雷鋒社會實踐活動。
1、在學生中開展學雷鋒做好事活動。
2、各班派出雛鷹小隊,具體任務另行通知,(對象:四、五、六年級,時間:3月11日)
(8)、舉行一次“雷鋒精神伴我成長”主題紅領巾廣播,同時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3月31日晨會)
(9)、開展一場“校園手拉手”募捐活動。向身邊的貧困生伸出友誼之手。募捐所得,一部分為貧困生購買一些學習用品,一部分存入校扶貧基金。學校將利用升旗儀式的機會開展扶貧活動。
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象,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課時安排】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刮起的第一次風暴,席卷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這為詩人是誰?
紀伯倫。
有沒有同學知道紀伯倫的情況?
(學生介紹紀伯倫)
。ú恢酪矝]有關系)那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紀伯倫吧!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與印度詩人泰戈爾齊名,被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兩位巨人”。
今天,這份禮物就擺在我們的面前。下面,我們就將它打開。
二、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散文詩《浪之歌》,然后說說你認為這首抒情散文詩表達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
自由地談談你讀了這首詩后的真實感受。
。ㄗ穯枺耗闶菑哪男┰娋渲畜w會出來的?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
三、深入探究
這到底是不是一首單純的情詩呢?哪位同學的看法更符合作者的本意呢?我們還是來看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吧!
在生命的最后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
說說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鞔_:他通過詩歌的形式傾訴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請同學們再次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W生朗讀。追問:這一遍讀下來,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情感?你覺得哪些句子能夠表達這種感情呢?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請你試著給大家讀一讀。對于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我在自己班里上這一節課時,有同學認為這首詩不僅僅表達了愛國之情。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呢?
。▽W生談自己的看法)
是啊!浪對美人魚、對有情人、對礁石、對落難的人、對美女麗人也有著同樣的愛,盡管礁石對它的態度是冷漠無情的?梢,浪還是一個博愛者。紀伯倫曾在他的詩中寫到“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我愛故鄉,愛祖國,更愛整個大地”。而這種博愛思想很好地體現在這首詩的第五
自然段,我們一起來讀一遍,體會作者的這份深情。
。R讀第五段)
是的,紀伯倫的確是想借助這首詩表達對祖國,對全人類的熱愛之情,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節奏朗讀這首《浪之歌》呢?
請每個同學自己讀一讀。
。▽W生自讀)
四、質疑解疑
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但是詩歌的語言有時難以理解,對這首詩歌,你還有什么疑惑嗎?和你合作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吧?
。▽W生在小組內質疑解疑)
哪個小組還有什么疑問需要大家一起來解決的嗎?
(全班質疑解疑)
五、深情朗讀
對大自然如此滿懷深情的描述來自詩人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也正是詩人熱愛生命的真切體現。在紀伯倫詩作中,景是大自然的景,情則是人類的情,二者互相映照,融為一體。因此,對自然之美的歌頌也正是對生命之美的歌頌。
理解了詩歌的豐富內涵之后,我有理由相信你們能夠將作者對祖國對全人類的熱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下面我們請男同學和女同學各推薦一個朗讀高手深情朗誦這首詩,比一比誰讀得好。
。ɑ颉坝姓埌嗬锏睦首x高手XX同學為大家奉上一首深情的《浪之歌》。”男同學讀完后其女同學作一定的點評,反之亦然。如果時間允許,學生朗讀的效果不夠好,教師范讀一遍)
。ㄅ錁防首x)
剛才,我們同學們對這首詩進行了精彩的解讀。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評論家們是如何解讀這首詩的呢?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學習資料,先放在語文課代表這里,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觀點。
(分發學習資料)
六、課堂小結
除了浪之外,只要你注意聆聽,雨點的敲擊聲也是一種樂曲。大家可以按照我們學習《浪之歌》時的步驟,自學《雨之歌》。我相信,能把《浪之歌》解讀得這么好的你們,一定能讀懂《雨之歌》!
讓我們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中結束這堂課。愿每個同學都有一雙有靈性的眼,一顆有靈性的心。
設計方案 篇7
教材說明
小柳樹和小棗樹各有長短,怎樣看待每個人的長與短,是課文的立意所在。課文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小柳樹因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為自己能結又大又紅的棗子而自大,相反還夸獎小柳樹。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指導寫“怎”、“思”二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不同的語氣表現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重點難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明白故事所講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本文錄音帶、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引入課題。
出示課件:圖(一):春天,一棵柳樹披著飄逸的長發,在微風中翩翩起舞,一棵棗樹彎彎曲曲,樹皮粗糙,樹枝光禿禿;圖(二):秋天,棗樹上結滿了紅紅的棗,全家人坐在樹下高興地吃棗。同學們,你們看大屏幕上這兩棵樹是什么樹?你喜歡哪一棵?為什么?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W生自由發言,各抒已見,只要說的有道理,老師都要給予肯定。誰對誰錯,老師暫不表態,一切由學生自學自悟。)
二、回歸主體,自讀自悟。
。ㄒ唬⿲W習課文。
1、分組:
(剛才發言中,喜歡柳樹的為一組,喜歡棗樹的為一組,調換座位,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
的個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充分展示個性的學習環境。)
2、學習課文,為下面的辯論作準備。
3、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多方面的不同來讀懂課文。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引導:一是生長特點不同;二是性格特點不同;三是小柳樹前后的表現不同。重點抓住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語言進行朗讀、比較、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含意。)
。ǘ└兄帧
1、聽全文錄音,邊聽邊劃出生字。
2、在小組里把難讀的字音,讀給小伙伴們聽。
3、游戲:秋天到了,小棗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棗子,農民伯伯正在摘棗子,我們也去幫忙吧!,請摘到棗子的小朋友,讀準字音,同學們舉起字卡齊讀,正確了,可口的棗子送給你。
4、指導寫“怎”和“思”,重點指導“心字底”的寫法。
。⊕叱终系K,為學生自學課文打下基礎。)
(三)朗讀感悟。
1、初讀:小柳樹和小棗樹長得有什么不一樣?
2、再讀:用不同符號劃出講小柳樹和小棗樹外形特點的詞句。
3、品讀:讀勾畫的`句子,比比看誰讀得好。
4、選讀:小柳樹和小棗樹除了長得不一樣以外,還有什么不一樣?(性格)從哪里看出來?(語言)找出來讀一讀。
5、賽讀:讀小柳樹和小棗樹說的話,體會她倆有什么不一樣。
“喂,小棗樹,你的樹枝多難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棗樹,你怎么不長葉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樹怎樣?——得意、驕傲、不懂禮貌。)
“你雖然不會結棗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發芽長葉,比我綠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葉晚。再說,你長得也比我快,等你長大了,人們在樹蔭下乘涼,那有多好啊!”(小棗樹怎樣?——寬宏大量,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
6、評價讀:小柳樹前后的表現有什么不一樣?說說你的根據。
7、分角色朗讀全文。
。ㄋ模┓纸M討論學習。
1、現在,你是喜歡小柳樹還是小棗樹呢?為什么?
2、再次分組:(喜歡小柳樹的為一組;喜歡小棗樹的為一組,調整座位。)
3、分組討論學習:(每組同學為自己喜歡的原因找理由,為下面的辯論比賽做準備,可以從樹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來說。)
(通過這一環節,為學生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氛圍,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同時又把競爭悄悄引入課堂。)
4、課堂辯論:小柳樹和小棗樹誰最可愛。
。ò褜W生分為兩大組,相對而坐,雙方既當“老師”,又當學生,雙方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又可以根據對方的問題進行質疑。當因某個問題雙方爭執不下時,教師參與討論,推波助瀾。在討論中,充分展示學生個性。通過討論、辯論,使學生明白道理。)
三、學生互動。
說說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
可以自由選擇一個同學,說說他的長處。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處,可以請別人給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這樣,有利于發展同學之間合作關系及友誼,還能使學生獲得自尊與成就感。)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快樂嗎?學生自由暢談。
。▽W生整理知識,交流感受,感悟文學的魅力。)
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的】
1、透過詩作的表面文字理解詩的主旨。
2、理解紙船的象征意義。
。、學習托物抒情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一位世紀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曾給他遠方的朋友寫到:在去年秋風蕭瑟、月朗星稀的一個夜晚,一本書將你介紹給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詩詞和我的思想一縷縷合成琴弦,奏出縹緲神奇無調無聲的音樂,這思想就是愛的思想,這音樂就是愛的音樂。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世紀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別是誰嗎?(著名女作家──冰心 印度詩圣──泰戈爾)
1、介紹作者:
冰心(1900~1999)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籍貫福建長樂。冰心是“五四”時期涌現出來的第一批現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是文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冰心”的筆名始于作者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
冰心的父親是一位開明的具有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冰心自小是身著男裝長大的,七八年的海邊生活給冰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因此,冰心文學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冰心在創作上深受到泰戈爾的影響,寫出300多首無標題的格言式自由體小詩,結集為《繁星》和《春水》。1923~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異國的見聞和感受以及對往事的回憶, 陸續寫成親昵懇切的29封寄小讀者的信,集結為《寄小讀者》,后來又相繼出版了《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都是寫給孩子、宣傳愛心的。冰心創作風格被文壇稱為“愛的哲學”,它的三個支柱是──母親、童心和自然。
冰心晚年時把自己的稿費20余萬,捐給了孩子和希望工程。
冰心的一生是追求真、善、美,憎惡假、惡、丑,敢于揭露黑暗、腐朽的東西,無私無畏的一生。的確,你會發現無論是她的作品、為人,還是思想都充滿著愛。今天,我們就來賞析她的詩《紙船》,看看她是怎么詮釋愛、訴說愛的。
2、介紹背景:
冰心年輕時代正值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她也和諸多愛國志士一樣選擇了先外出求學,后回國拯救國民的救國道路。這首詩歌便是作者這段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1923年秋,作者漂洋過海,在遠離故土和母親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著熱淚,專心致志地疊著一只又一只紙船,然后拋到海里,她總希望有一只能夠漂到她日夜思念的母親的身邊。
二、朗讀
要求:
。、注意節奏。
2、用低沉、深情、充滿期待的、向往母愛的語調來讀,讀出深深的母愛。
紙船
──寄母親
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泊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涼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三、感受
1、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游子對母親深情的呼喚,寄給母親最深沉的歌。
。、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想象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作者疊紙船的時候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悲哀”和“淚”都體現了游子對遠隔萬水千山的媽媽的想念之情。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第一節中哪些詩句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且由來已久?
“從不肯”“總是”表明詩人并非這一次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依戀思念之情由來已久,一直就很濃烈,“一只一只”點出所疊紙船的數量多,表明詩人對母親的思念極深。
5、第二節詩人寫出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后瞬間發生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結果,并寫出自己明知沒有結果還是不灰心地疊,又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實際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實現,這對詩人來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獨、憂傷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出詩人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丁⒌谌澥窃娙苏归_的想象。這一想象有何特點?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紙船雖然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入母親的夢中,這一想象新奇、大膽、瑰麗,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強烈的思念之情,點明題旨。
7、為什么要借紙船來抒發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純潔,在兒童的游戲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愛的情感中介物,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紙船》一詩的點睛之筆是哪一句?此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本詩寫“紙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紙船”只是一個情感的寄托物,本詩的主旨在于抒發游子對慈母的深切眷戀之情。因此,點睛之筆是:“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疊紙船原是兒童的一種游戲,詩中的這一行為意味著什么?詩中的紙船又象征著什么呢?
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詩人疊紙船這一行為表明詩人對母親對祖國愛的無比深厚。
。保、《紙船》一詩用“紙船”做題有什么好處?
抒情總要借助于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托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變得具體可感,且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保薄⒄務勀銓@首詩的體會:
、 詩人對母親執著的愛讓人感動:即使紙船并沒有流走,但仍然要疊。
、 詩人對母親濃烈的思念讓人感動:“一只一只”所疊紙船數量多,“從不肯”寫對母親思念之情由來已久。
⑶ 詩人大膽、奇特的想象讓人感動:疊紙船但紙船不一定能漂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要漂到母親的夢里。
、 詩人淡淡的憂郁讓人感動:一個女孩兒坐在船上,獨自感受著漂泊在外的寂寞與惆悵,忍受著對祖國對家對親人的思念,并癡癡的盼望紙船能夠帶走她給憂郁的心聲。
總結:《紙船》是來自遠離家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詩人寫作角度新穎,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展開情思。托物言情,賦予紙船豐富而特別的內涵;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四、仿寫
《紙船》的第三節運用了第三人稱抒情的方式,還運用了美麗奇特的想象。請你也仿用這種語言模式,自選內容寫一段小詩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愛。
設計方案 篇9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壯家粽粑。
2、利用橡皮泥通過揉、團、搓、切、壓等方法做出壯家粽粑的形狀,并利用粽葉、棉線等輔助材料將所捏出粽粑形狀的膠泥包成粽粑。
3、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重點:
利用橡皮泥通過揉、團、搓、切、壓等方法做出壯家粽粑的形狀。
活動難點:
利用粽葉、棉線等輔助材料將所捏出粽粑形狀的膠泥包成粽粑。
活動準備:
實物粽粑若干、粽葉若干、棉線若干、粽粑范例作品、各色橡皮泥、泥工板、泥工刀、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物:壯家粽粑
1、教師出示實物壯家粽粑,幼兒觀察。
2、討論壯家粽粑:
(1)你們看到了什么?
請個別幼兒講講所見的粽粑。
(2)教:小朋友們看看這粽粑是什么樣子的?用什么來做成的?
教師:對,小朋友說得很準確,里面包的是香噴噴糯米,里面有的還包有豆沙,豬肉,板栗,綠豆等東西。
。3)教師將粽粑打開,引導幼兒觀察粽粑的形狀,了解各個部分所用材料。
。4)教:這就是粽粑,壯族人民特有的粽粑------壯家粽粑。
。5)教:那請小朋友告訴馬老師,你們家是什么時候包粽子的呢?
。ㄓ變鹤杂勺鞔穑
。6)教師小結:包粽子過春節是壯族的傳統習俗。壯族作為稻作民族,用糯米祭祀由來已久。壯族有“無粽不成年”之說。過年,粽子是主角,供于祭臺之上。以前,粽子是壯族群眾過年餐桌上的美味,而在現代化的今天,它又成為人們互送禮物的`贈品,代表著喜慶、團結和團圓。
二、欣賞范例作品
1、“今天馬老師給小朋友帶來自己親手包的粽粑,我們一起看看吧!
教師出示范例粽粑。
2、“你們猜猜今天馬老師帶來的粽粑里面是用什么東西做成的呢?
3、教師將范例粽粑打開,教師與幼兒觀察范例作品。
4、教:“現在馬老師向小朋友們介紹壯家粽粑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⑴制作材料:
膠泥、膠泥板、泥工刀、粽葉、棉線
⑵制作方法:
A:拿出你的膠泥,分成你想要的大小,團成個圓,把膠泥團得圓滑后在膠泥板上搓,將其弄成圓滑的圓柱形,再用泥工刀切出圓柱形的頭尾、再將圓柱膠泥平放,定好中心,用泥工刀從中間分別向兩頭斜切三角形狀,然后再用捏,壓等方法將泥狀弄成粽粑狀。
B:包粽子
將粽葉平放,把粽粑狀的膠泥塊放在粽葉上,將其包起來,之后再用棉線將其一圈一圈包好,綁好。這樣漂亮的壯家粽粑就做好了。包粽子這活兒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不僅選材嚴謹,而且包法也有學問,繩條扎得過緊或過松,都影響粽子的質量。包得過緊,糯米和豆沙不容易熟;過松則水容易滲進去,糯米和豆沙變成糊狀。另外,粽葉折包得不均勻也影響粽子棱角的整齊美觀。
⑶制作要求:
桌子上的膠泥人手一盒,分出來不用的膠泥要放回盒子里,泥工刀和粽葉不能到處亂丟,膠泥要在膠泥板上進行,泥工刀不能到處亂刺。
5、教:“看到這么漂亮的粽粑,你們想不想也自己動手包一個粽粑呀?現在馬老師請小朋友們開始包粽粑吧!看哪個小朋友包的粽粑最漂亮。
三、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四、作品評析
1、教師展示個別能力強的幼兒的作品,并給予表揚。
2、教師:哇~學前三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包了那么多的漂亮壯家粽粑,我們一起來煮粽粑吧!
。ń處熂傺b拿著部分幼兒的粽粑放到鍋里煮)
3.品嘗粽粑:現在請小朋友收拾好自己的東西,然后把小手洗干凈,我們一起來品嘗粽粑!
教學反思
1、本次教學活動所設計的教學目標符合我們班幼兒年齡特點,難度適中,教學流程設計環環相扣。
2、本次教材來源于幼兒生活,幼兒感興趣,因此,在展開本次教學活動,幼兒興趣高漲,愿意動手完成作品,而且效果很好。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希望能夠拿真正的棕葉給幼兒操作,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
【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設計方案11-08
[經典]設計方案09-16
設計方案(經典)10-05
設計方案[精選]10-01
(經典)設計方案10-07
【經典】設計方案10-06
設計方案【經典】09-30
[精選]設計方案10-22
【精選】設計方案10-24
設計方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