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最近,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即為其中深厚的文學、史學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所折服。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它有著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著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戲劇性表現(xiàn),有著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guān)系,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jié)構(gòu)的底蘊,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于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余秋雨創(chuàng)作的歷史并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他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shù)生活,便想著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松,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余秋雨的遠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風塵仆仆,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故謂之“文化苦旅”。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chuàng)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2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咱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書中作者以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古土為主線,表達了作者的喜與憂,用筆細膩,讀后讓人回味無窮。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文中感觸最深有兩處。
一、道士塔
初讀,我還以為《道士塔》是為了紀念某位歷史偉人而建的,讀后卻讓我有一種和作者一樣的恨之情緒!
狠在何處?此塔是敦煌石窟罪人王圓?的葬身之處。他本是到處都能夠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
幾經(jīng)轉(zhuǎn)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為燦爛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還不止此,王道士對洞窟里的壁畫不太滿意,為了亮堂一點,他找了兩個幫手,拎著石灰桶,拿著草刷子,開始了他的粉刷計劃。第一編石灰刷的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xiàn),他就又來了一遍。可悲可悲!中國人的可悲,世界人民的.可悲!作者用文筆丑陋的批判了一個歷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
二、沙原隱泉
沙原隱泉是作者踏過陽關(guān)雪后的又一行徑,當作者被眼前幾座巨大的沙山遮擋,又別無他途時,作者表現(xiàn)出了“心氣平和,慢慢爬!”“沙山的頂端是次要的,只管爬”的人生態(tài)度。
當作者腳下突然平實,眼前突然空闊時,眼前有一彎清泉,橫臥山底,此時此景作者用了一句“動用哪個藻飾詞匯,都會是對它的”,看到此景的作者已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了,怎樣下去呢?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話“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可見作者當時的情緒之急。當你在沙漠中有一彎不算太小,長可三四百步,中間最寬處,相當1條中等河道時你會是什么情緒?且水面之下,飄動著叢叢水草,使水色綠得更濃。竟有三只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你又會是什么情緒呢?看到此處,我好像聽到了水鴨帶動湖水時清脆的聲音,自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有一種愿為此景背上行囊,頂著烈日不遠萬里追尋它的奢望!
合上書本,大腦中有一種凌亂,心中有一種興奮與失望。凌亂是正因書中有太多精彩之處,不知就應回憶那一幕。興奮是正因大腦好像被注射了文化的,言語已無法表達。失望是正因凌亂,無頭無緒。
《文化苦旅》讀后感3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nèi)プ鹬厮艘沧鹬刈陨恚屫毞推接惯h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fā)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能夠隨意想象,想象自身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身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身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說,我們會隨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郁中品味他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tài)度;翻閱簡單詼諧的書,我們能夠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象余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布于歷史的'古跡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yōu)秀文化,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離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nèi)说臍赓|(zhì),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于人生的回答,對于國家的培養(yǎng),對于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蕓蕓眾生中,不以榮辱待己,不論成敗待人。不熱衷追名逐利,使自身超凡脫俗,你會仰頭看天,藍天澄清,白云悠悠,釋懷心里的郁結(jié),應對現(xiàn)實,笑對人生。在物欲橫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談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教誨,會注入一股清醒劑,快樂地生活著。當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獲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書會告訴我要笑對生活,這時我會渾身充滿工作的激情;當我遇到困難,想打退鼓堂時,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渾濁的官場,如何獨善其身,激勵我,鼓起勇氣繼續(xù)發(fā)奮;當我志得意滿時,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榮辱告訴我盛極則衰……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我只愿情緒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身的學識,開闊自身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暢想無暇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在讀之前,我根本不會想到一處處名勝古跡的背后都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不會想到踏足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其實是踏足在千年歷史的沉淀之上。那一段苦澀,那一段艱難,那一段早已成為歷史的路跡是現(xiàn)今無法真切感受到的,隨著書的開啟,也像是背上行囊一同開始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走進書中的情境,作者以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古老民族的文化,仿佛又重現(xiàn)了當初的情與景。在書中,握著歷史文化的繩一步步走向前去,那一片我們現(xiàn)今熟稔的土地,已變得不那般熟悉。莫高窟的石洞依舊壯麗,靜靜地順著歷史的洪荒,細數(shù)著敦煌千年的變化。它絢麗的外表之下極具深蘊,讓人不禁想到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沉淀千年歷史的.神話,一段靜靜述說著又展現(xiàn)歷史文化一角的神話。它是靜佇在敦煌的寂寞,卻又是歷史文化的展示者,即便它曾殘缺,被人無情的轉(zhuǎn)換,但它展示的真實的美讓人迷醉,它是美。
從西北的敦煌走回東南的江南,江南,與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覺,它也是美,不過它是若朦朧羽紗般的美,它是細雨綿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一想到它,就能想到山水,江南是山水系情之地,所以總有文人墨客留戀于此,更是留下了千古傳唱的絕美詩篇。歷年來,仕途不順、人生不得志的文人會隱居于此,過著“結(jié)廬在人境”的生活,江南確實是一個讓人自在舒心之地,像是掬起一捧清泉,汩汩流入苦悶的心田,洗滌苦悶給以希望。久而久之,與江南牽系的是一字“隱”,這是失意文人的隱歸,他們隱去知識修養(yǎng),他們隱去滿腹才華,他們隱去對國家的滿腔熱情,孤傲、名聲以及一切都像是順著江南的水一并隱去了,順著時間悄悄地隱去了。想至此,“隱”并不是一種逃避,一種背離,應當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時間的沖刷,使之稍稍變了質(zhì)。然而身處在當時,文人的發(fā)展空間實在太狹隘了,使他們不得不縮著驕傲的身軀暫時隱退,但他們的雄心壯志不會隨之隱退。
中國當時的路跡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點點被時間沖刷,如同堅韌的巖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樣。閉上眼,靜下心去走那一段歷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時間所不能存留的情與景。閉著眼,仿佛能聽到當時的中華大地在一頓一息,然而歷史文化是它靈魂的一部分,有時會苦澀、掙扎、灰暗但永遠深具哲韻、亙古不朽。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的感悟10-24
《文化苦旅》有感06-21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隨筆03-25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文化苦旅有感10-17
文化苦旅經(jīng)典句子10-22
文化苦旅心得09-11
《文化苦旅》讀后感 文化苦旅讀后感07-14
讀文化苦旅感悟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