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科學《機械擺鐘》評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科學《機械擺鐘》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科學《機械擺鐘》評課稿1
一、思維的卷入
1、循序漸進。戴老師整堂課的設計從機械擺鐘如何計時到擺鐘的等時性到自制擺鐘每10秒擺動次數到測連續3個10秒擺動次數,從簡易到復雜,學生的思維卷入程度也在步步深入。
2、卷入深度。戴老師的設計先測自制擺分開3個10秒擺動次數,再測連續3個10秒擺動次數。她問“下一個10秒、下下個10秒擺的次數會有變化嗎?”學生的猜測都是會有變化,還能找到自己猜測的理由,充分暴露前概念,尋找到矛盾點。這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改變是非常有意義的,使學生思維的卷入深度更深了一層。
二、探究的有效性
一個好的設計如何去落實,使探究更有效呢?學生準確測連續3個10秒擺動次數是有難度的,怎么落實好?需要教師設置腳手架。如何準確計量時間,通過之前測量機械擺鐘10秒擺動次數,已做好鋪墊。如何分工,通過前一個活動也做好了鋪墊。
但是,我們看到最后一個環節耗時較長,說明還有鋪墊沒做好。教師問“下一個10秒、下下個10秒擺的次數會有變化嗎?”,學生答“有變化”,教師問“為什么”。這給學生一個錯覺,我的答案是正確的,連續測3個10秒擺擺動的`次數會發生變化,觀察時是帶著心中既定的答案,帶著偏見去觀察的,在差別較小的情況下影響實驗觀察。此時,教師應該加一句“這是你的想法”。當學生數數數錯時,其實可以用全班開口發出聲音的方法來解決,而不要默數。
三、科學精神的滲透
1、客觀。學生容易帶著偏見,帶著心中設定的答案去觀察。剛才的實驗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在實驗做完后,教師可以適當提一提,讓學生注意科學研究要客觀。
2、嚴謹。反復實驗,關注誤差。每個實驗都反復做了3次,即使在最后時刻仍然堅持重復實驗,非常嚴謹。
五年級科學《機械擺鐘》評課稿2
本課初看很簡單,分為兩個部分:觀察鐘擺和觀察自制的擺,兩個活動從層次上看是依次的遞進,最終讓學生發現擺所具的特點:相同時間間隔內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即擺的等時性。直到落實到具體實驗中,才發現問題的產生。
一、觀察鐘擺的擺動,因為實在沒能找到擺鐘因此這個實驗只能作罷。考慮過后做了簡單的處理,在網上找到了一個模擬的flash版本的擺鐘,讓學生觀察擺鐘運動有何規律。本課中以簡單的`幾句話將學生直接帶領進入對自制擺的研究,在后面《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時介紹其工作原理再進一步詳細的介紹。
二、測量自制擺在相同時間間隔即連續的四個十秒內的擺動次數。備課時還簡單地將測量認為是可以分隔開來的10秒,直到仔細分析以后才知道原來我的理解有誤,這每個10秒必須是連續的,這樣才能讓學生觀察到隨著擺幅越來越小時,相同時間間隔擺動的次數是不會影響的。而問題也就應運而生了,如何準確地記錄這連續的10秒內擺的擺動次數呢?實驗中發現可能某個10秒內擺沒有完成一次擺動,這樣就會影響擺動次數的記錄,且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連續記錄是有一定難度的。最終上課的時候,只能以比賽的形式,讓小組四位同學進行共同的測量,比比同組內哪些同學的數據較相近就說明越準確,并強調在記錄擺動次數時可作相對的忽略。課上下來覺得雖然還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許多學生還是發現了相同時間間隔內擺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對于出現誤差的同學我則加以了簡單的解釋。
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讓他們除了測量外注意觀察擺的變化,學生大都發現了擺幅越來越小,我則進一步引導他們發現擺幅不斷改變但是相同時間間隔內擺擺動的次數有沒有改變?這樣學生就順利得出了發現擺幅對于擺動次數沒有影響即擺幅對于擺的快慢沒有影響,為《擺的研究》埋下了伏筆。
【五年級科學《機械擺鐘》評課稿】相關文章:
杠桿的科學評課稿11-20
科學評課稿范文06-23
《機械擺鐘》教學反思3篇03-19
小學科學評課稿03-03
小學科學評課稿04-11
小學科學評課稿【精選】07-15
小學科學評課稿(精選)07-23
動能,勢能,機械能評課稿02-24
小學科學評課稿集錦04-26
小學科學優秀評課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