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后感1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弟子規》讀后感2
我讀了《弟子規》以后,有些詞、句子不能理解,經過老師一講,差不多全懂了。像:父母呼,應勿緩。這句的意思是:父母叫你,聽到必須回答,不能遲鈍。還有:父母教,須敬聽。就是說父母教你必須洗耳敬聽。
我還聽老師說,這是古人所經歷的一些事,得出的道理,一些是教我們要尊老愛幼,一些是要我們好好學習等等。
我喜歡天天讀著我們祖先的杰作《弟子規》,這本書融合了古代圣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先后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事,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這本書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心有余力,則以學文。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其中,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于大眾,為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為考察干部的必備條件,這并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眾,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學、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贊譽。我們也經常說:“同學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老師也愿意用金條去換回。”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學生對老師的無限尊敬,而這正是一個班集體沖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弟子規》,你雖然只是一本小小的讀物,但是里面卻隱藏著大大的力量,大大的智慧。我擁有了你,就等于擁有了一件寶貝,所以我喜歡你。我會永遠地把你珍藏起來,時時刻刻念著“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瑾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讀后感3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弟子規》讀后感4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上的品德規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學習,在和別人交往時,要平易近人。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印象很深。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我從小生活在嚴厲的家庭中,父母對我各方面的要求都很嚴格。小的時候,我很聽話,一直做父母心中的乖孩子。但是,我對父母的教誨和嘮叨感到厭煩。總是把他們當作耳邊風,因學習成績下降使他們傷心。嚴重時,母親會流淚,父親會大發雷霆。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造成這一切的人都是我自己,對我以前的行為感到自責。當自己犯錯誤時,應該認真聽父母的.教誨,下次改正。
在與人交往方面,“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這幾句一直牢記在我心中。這些告訴我們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這個道理也可以在學習中運用,孔子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班級中,同學犯錯誤被老師批評時,作為旁人我們也應該吸取教訓,向好的同學學習。從點點滴滴做起,努力完善自己。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做人的根本,從現在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更好的自己。
《弟子規》讀后感5
一個個教誨猶如金子般正在發光發熱,一個個道理猶如指南針般給迷途的人們引出正確的路線。如此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不知是誰偏心地將它們都記載于《弟子規》中。
不過,沒關系,從小媽媽就教導我要做,《弟子觀》為榜樣,我已經從中悄悄汲取了一部分最燦爛的。“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寫道:“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也許你會問:“你才多大呀,這些是我們這代人該做的嗎?”但俗話說的好:“從小定八十嘛。”打小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左鄰右舍,他們都夸我是一個懂事乖巧孝順的好孩子。想要成為這樣的好孩子并不難,我們大家都能按照《弟子規》去做,那么嘖嘖夸贊將會屬于你,屬于相信《弟子規》的人,如果不相信試著做做看,相信那時你會覺得很幸福快樂,《弟子規》教導我們不能因為父母的寵愛忽略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它是歷代學童們的生活規范,它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和長輩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親近有仁德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儒家孔子在教育弟子過程中,將教誨與道理濃縮的精華,任我們中華子女吸收,可我們現代人卻完全不理會儒家的良苦用心,真是悲哀啊!我從《弟子規》中懂的很多做人道理,群主另我啟發最大的是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錄。”它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誨,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那么何談做人呢?由此我為以前的行為而自責慚愧。以前
爸媽讓我做一些事情,我總會對他們埋怨不停,有一次我看電視正看的入迷,爸爸讓我去掃地,我沒理會他繼續看我的電視,爸爸很是生氣把我數落一頓,我覺的特別委屈,跑到房間大哭一場,最后我也沒掃地。現在明白我連那么小的事都沒做好,爸爸當時多傷心啊……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指南針,當我們在漫無邊際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它就給我們指出正確的道路,我們努力學習《弟子規》的道理吧,讓《弟子規》的精神在我們現代人身上延續吧,為了自己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共同攜手努力奮斗吧!
《弟子規》讀后感6
從小就跟著媽媽或者錄音機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篇章,當時我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時候背過的現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弟子規》當中的一些章節我還記得很清楚,因為做了學生后悟出了些其中的道理。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弟子規》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先學會做人,再去好好學習。有些同學學習成績不錯,還很多才多藝,別人都很羨慕他們,他們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平時對待家長,同學的態度就非常傲慢、惡劣。長大后這些同學成了“龍”或者成了“鳳”,卻不能成為真正的“人”,既不孝順,也不會與他人好好相處。這樣的`同學能算是好學生嗎?值得我們去羨慕和學習嗎?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包括不久前的日本地震,使多少小朋友一夜之間無家可歸,又讓多少家庭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那一幕幕喚醒了無數人的愛心。一個人的愛算不了什么,千千萬萬人的愛匯集到一起,就像條條小溪匯成了遼闊的海洋。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愛,讓我們在幾年后又見到了重新建設后的新汶川和那里的一張張笑臉。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對我們最有用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除了要集中精力,眼睛看,嘴巴讀,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在學習上經常犯一些不該犯得錯誤,明明可以做對但偏偏要出錯,其實這就是“心”沒到,“信”不足,學習的四個基本條件缺了兩個,我們怎么能做得好呢?大人們常常說我們心浮,說我們馬虎,也是這個道理。
《弟子規》里蘊藏許許多多的道理,教會我太多太多的東西,懂得這些并不難。“學貴力行”,學一句,我們就要做一句,把這些準則用到學習、生活中,還需要我不斷的努力。
《弟子規》讀后感7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范,我已經把它背得很熟了。感恩有你———《弟子規》,是你讓我明白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性命;沒有父母,就沒有咱們自我。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許多缺點,我雖然成績較好,但是驕傲自滿,經常看不起哪些領悟差的人,干的很多缺德事:在學校老師不讓吃零食,我放在書包里偷偷吃;和同學斤斤計較;放學了該回家了還在外邊玩,讓父母擔心;父母生病了,還嫌棄他們沒給自我做飯;做了好吃的,自我搶著吃……《弟子規》告訴我品德比知識珍重。知識使人有學問本領,而道德知識則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規》中告誡咱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咱們的父母,他們為咱們付出的不僅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慚愧的是我沒有在父母勞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自制的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句安慰的話語。過生日時,母親總是給我買上一個大大的蛋糕,全家為我祝福,母親的生日呢,我為母親做了什么?真的慚愧呀,他們為咱們傾注了心血、精力,我沒能體會得到他們的勞累,沒能悟得到那縷縷銀絲是怎樣來的,沒能看明白那1條條皺紋里藏著多少辛勞。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弟子規》中告誡咱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咱們要學習并領悟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我的.恩典。感恩授予我知識的老師。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幫忙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幫忙的人,是你們啟發了我做人的道理。
感恩有你——《弟子規》,要我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做一個能知恩圖報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8
我們的祖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許多經典諸如《論語》、《弟子規》、《史記》等文章傳誦久遠,寓意深刻。在這些經典文章中我最喜歡《弟子規》的“信”篇。
在“信”這一章,古人這樣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教育我們開口說話時,誠信為先。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當我們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我們更不能用來騙人。《弟子規》的“信”篇還教我們怎么說話:“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切戒之。”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和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決對不能說。在我們跟他人交談時,談話的內容要實事求是、口齒清晰。不要聽信花言巧語,因為這些話雖然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下流骯臟以及無賴粗俗的語言,都盡量不要沾染。
有一天是星期五,而明天就是星期六了,我經過爸爸同意,邀請一位跟我關系比較好的同學來我家做客。他同意了,并且跟我說好,在我家早上8:00不見不散。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打開電視機,一邊看著節目,一邊吃著我準備好的零食,一邊等待客人的到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怎么還不來?”我嘟囔了一句“也許因為路上堵車吧,應該馬上就會到了。”我自我安慰道。光陰似箭,轉眼間又過去一段時間,我打了一個哈氣,抬起頭漫不經心的掃了一眼鐘:已經是9:30了!這是怎么回事?他不會不來了吧?不可能!最后我忐忑不安的撥通了他家的電話,在電話里我得知令我大吃一驚的消息:他去別的同學家玩了!令我忍無可忍的是,星期一,當我怒氣沖沖的找他算賬,他不僅不承認,還反咬我一口,只見他“彬彬有禮”的說道:“你并沒有邀請我去你家玩,你這屬于誹謗行為……”“什么?”我火冒三丈,結果他把我氣的一個星期都沒理他。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表示人要遵守與別人的約定,不能失去信義。如果人人都像這位同學那樣不守信譽,那么世界豈不是亂了套?
誠信并不難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認真去做,那么誠信的世界離我們還會遠嗎?
《弟子規》讀后感9
記得第一次遇到《弟子規》,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古樸而精致的封面,給我的第一印象:《弟子規》是一本兒童讀本,我漫不經心的翻開書,當我翻開書本看到《弟子規》總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讓我讀起來感到非常親切,好像聽到古圣先師諄諄的教誨,就像清澈的小溪流入我的心田。當我從頭到尾讀完《弟子規》,我感到心頭一亮。
《弟子規》篇幅不長,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為什么呢?因為人不會輕易宣揚別人的過失,如果朋友間的交往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會指出你的過失,而人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對,看到你很生氣,下一次,他肯定不會再講,為什么?他怕跟你結怨,所以如果沒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規勸,你的好朋友當然會漸漸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會漸漸接近你:"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習要有恒心有毅力,理論和實踐必須相結合,否則學到的只是膚淺、表面的東西,不會有成就。
讀《弟子規》要用我們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個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恭敬的行為,但是心中要時時刻刻對父母保持孝敬!
我認為《弟子規》確實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一本好書,時常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弟子規》進行約束,反省自己的過失并能改正,假以時日,相信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后感10
《漫談弟子規》是索達吉堪布的作品。索達吉堪布是一個對藏傳佛教學修甚深的人,他說:可能我們太重視物質的進步,忽視了心靈的繼承。孔孟之道里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講得確實好。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還是要學習傳統的智慧。《弟子規》講得是如何做人,這些根本的東西,猶如大樹的根,樹能長得多茂盛,多大,時間多久,全是要重視根的力量。
當今的孩子,必須重視人格的建設。要先做好一個人,才能做好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弟子規》中,入則孝,講了古人是如何將孝順落實在做人最根本的方面。從父母的`日常起居,至自己的言行舉止。如何與父母恰當的溝通,父母百年之后,如何守孝。這些傳統的,對父母給予生命給自己的大恩,自己應該對待自己的父母更孝順才對。
在出則悌中,講述了怎樣與別人處理好友愛關系,對長者的恭敬謙讓。對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不過分生疏而又恰如其分。這對許多人在現代生活的人際交往中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謹中,從珍惜時光,衣著,飲食,飲酒,坐,立,舉止,借物的方面,細致地講了做人應該事事認真,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認真踏實的對待每一件事。
在信中,做人要講誠信,不辱罵,不造謠,講話清晰,不說別人閑話,向先進的好的人學習,時時反省自己,知錯能改。這些品質,對于評判一個人是否有修養是重要的依據。
在泛愛眾中,談到愛的重要性。做一個有德行的人,與人相處時的言行,也透露出大愛。
在親仁中,要親近有德行的人,人才會不斷進步。
在余力學文中,講到了要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方法,這些都是千百年來得以傳承下來的學習心法。
在學完《弟子規》后,我深深地體會到國學的魅力,國學對我的影響,使我在相對浮躁的當代,找到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
逐步在本書中參透悟透人生的哲學,我仿佛得到了另一種洗禮,只愿在以后的路途中,做一個好人,教會我的每一個孩子從小堅守住中國人的根本,做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
《弟子規》讀后感11
起先,我們非常不耐煩,每日所誦的東西太多了,一下子文言文一下子語文書的,絕對容不得再加一個弟子規了。周老師好像看出了我們的不情愿,信誓旦旦地和我們解釋道:“弟子規讀了好的,你們可以從中悟得一些道理。現在可能接受不了,但我相信,沒過多久,你們絕對會迷上弟子規的。”
周老師的話讓我們對弟子規有了些興趣,便認真的讀了起來。嘿!的'確,周老師說的一點都沒錯,我們真的對弟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上課前同學們都會認真的誦讀。
弟子規也確確實實地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讓同學們舉止都變得文文雅雅的。比如,弟子規中有一句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平常喜歡玩電腦,即便是爸爸媽媽在喊也懶得動身。學了這一句之后,我開始改變了這種壞習慣,爸爸媽媽每次一喊我,我就馬上過去,一點都不拖延時間,爸爸媽媽連連夸我是好孩子吶!我臉紅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這個贊譽—— 這都是因為受了弟子規的影響啊!
我還買了一本弟子規的書,上面不僅有釋義還有典故,使我很受啟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一句的典故。就是在東漢有個孩子才九歲,他叫黃香,因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的身體又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時候他怕父親太冷,他都先鉆到被窩里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叫他的父親上床睡覺;夏天天氣太熱,他就先拿著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上床睡覺。看了這個典故,我非常感動,也懂了黃香念念在觀察父母的需要,相信黃香是不是只有做冬溫夏凊?當他有時時去關懷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個生活起居,他都會盡心盡力去付出。我也要學習黃香,關心父母。
啊,弟子規,你教我了做人做事,感謝你。
《弟子規》讀后感12
小時侯的我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關心別人,體諒別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時間飛逝,眨眼間,我已經上了中學,首次接觸了《弟子規》,并認真完成老師的作業,基本改掉了"小皇帝"的風格。
在平安夜那天,教《弟子規》的于老師講的是關于孝敬父母的事情,講了很多類似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話,并且留了一個作業——為父母洗腳。這對于在家中頗有"小皇帝"的風格的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一般,雖然在學習《弟子規》的期間很努力的做家務,可洗腳這個作業還是無法讓我接受,因為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字"臟"。雖然明知應該孝敬父母,但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只是想在心里偷偷地把這個作業深深地埋藏起來。
第二天,于老師果然問了大家有沒有為自己的媽媽洗腳,磨不開面子的我不知所措,只好隨著大家舉了手,老師好象猜透了我的心思,說的什么我也記不清了,只記住了一句話:"父母為我們做了這么多,我們連為父母洗個腳都不肯嗎?"當我正回味這句話時,老師說:"大家也可以讀一讀《弟子規》,讓心平靜下來。"
放學了,寫完作業后,我讀起了《弟子規》,讀著讀著,心情越來越沉重,讀到了"入則孝"這部分中的"親愛我,孝何難。"時,突然想起了媽媽為我做的所有的.事,我便想努力地把作業再從心底挖出來。這時,媽媽回來了,我便拉著媽媽去洗腳。當脫掉媽媽的鞋和襪子是那一刻,我驚呆了,媽媽的腳被磨出了一塊塊的繭子,不知所措的我問了一句傻話:"媽媽,疼嗎?""傻孩子,繭子怎么會疼呢?"媽媽邊說邊撫摩著我的頭。
"小皇帝"終于知道了淚水的滋味,是咸的,它包涵了所有的自責和歉意,我認認真真地為媽媽輕輕地洗腳……
我要感謝《弟子規》,是《弟子規》找回了我的孝敬心,是《弟子規》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弟子規》改變了我,《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更完美!
《弟子規》讀后感13
《弟子規》中“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己”意思大概是自己不愿意的東西,也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人在考慮自身的同時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要忽略了他人的存在。
生活中有人不愿意別人給自己取綽號,認為這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但他們卻偏偏給別人取綽號,還大言不慚地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有人不愿別人開口說臟話罵自己,認為這是素質低下的表現,但他們對別人卻是臟話不絕于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此我也不一一列舉出來了。
面對生活中諸如此類問題,該怎樣去解決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如看見不好的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時,而不愿諸如此類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我們處處為他人設身處地地考慮。設身處地地考慮到他人,這就如同在嚴寒中誰都會需要一堆炭火來驅趕寒冷一樣。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其實很簡單。就拿掃地這一很小的事例來說吧,沒有人愿意去干那些又臟又累的重活,那又該留給誰去做呢?因此必然會有人會考慮到這一點,會主動去干那些重活,這就是為他人著想的簡單事例。做到處處為他人考慮,就要從掃地這一小事類推到其他的'事上,如取綽號,說臟話;沒有人愿意被別人取綽號,也沒有人愿意聽別人說臟話。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需要在為他人考慮到的時候,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在別人身上。如果這樣,一者別人不愿接受,二者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人們常拿“強扭的瓜兒不甜”,這句俗話來說婚姻的自由,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別人有自己的選擇和自由,沒必要去接受別人的強制。拿農村的老話來說就是“摁著牛頭喝不著水”反而會使牛產生抵觸的情緒,這又是何苦呢?強加在別人身上的事必定不會有好結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實并不是什么條條的大道理,但是做起來真的有點不易。只有不只以自己為中心,考慮他人的感受,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規》讀后感14
最近,學校下通知在網上學習《弟子規》,剛開始,我們都很不愿意,因為我們都想在自習課上寫作業,哪有心思學什么《弟子規》啊!我們憤憤不平,僅是因為時間的問題嗎?不是的。而是我們根本不了解《弟子規》是什么,而當我們接觸到《弟子規》時,卻深深地被其中蘊含的道理吸引住了,學過后,會反省自己的作為,我就是因為學習《弟子規》而反省自己的人。
雖然我們只學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我從“孝”這個部分中體會出許多道理。“孝”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寫人以孝為首,人一定要孝敬父母,父母生我養我那么不容易,我們長大后一定要報答父母。
當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時,又想起了老師的講解“在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一定要洗耳恭聽。而當父母責怪你的時候,自己一定要虛心地接受并改正,而且不能頂嘴。”這會兒我又想到了我自己;記得一次,媽媽把早飯做好,并吩咐我一定要吃,之后媽媽就去上班了。而我卻不聽話沒有吃,就匆匆忙忙地去上學了,等媽媽回家后,看到我沒吃早飯,把剛剛放學回到家的我被媽媽嗅罵了一頓,我越聽越生氣;不過一頓早飯,至于嗎?終于,我憋不住了,一句話沖出喉嚨:“哦,我明白了,就是這樣做媽媽啊!”說完后,媽媽被我氣壞了,好幾天沒和我說話。現在想起來,真是很臉紅,媽媽也是為我好啊,我怎么能這樣呢?真是不懂事啊!
當我讀到“冬則溫夏則涼”時,想起老師的講解:“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而在我的身上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時感到溫暖,在夏天時感到涼爽,但從此以后,我一定要學習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我知道了父母撫養我們的艱辛,而我們一定要報答他們,至于怎么報答,就在于你是否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是否是用自己的真心,是否是發自臟腑的想對父母好,只要你拿出真心來,父母是絕對會感到欣慰的。
《弟子規》讀后感15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談話。”國學經典《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
今年暑假我讀了這本書,從中獲益良多。“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幾句真理是在我讀《弟子規》這本書時讀到的意思就是說:“父母叫你的時候不能遲緩答應;父母讓你去辦事的時候,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責備,要從中吸取教訓。子女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他們安眠。這幾句話讓我感到十非常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洗白色衣服,不小心把84消毒液弄進眼睛里了,叫我幫忙。我卻只顧玩手機,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睜不開,輸了好多天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我后悔極了。要知道,媽媽的一頭銀發都是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我們都要珍惜寶貴時光。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姐姐。姐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弟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為榮。在和弟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的讀后感02-20
弟子規讀后感05-10
《弟子規》讀后感12-28
弟子規的讀后感01-02
弟子規讀后感【熱門】02-16
【推薦】弟子規讀后感02-13
弟子規讀后感【薦】02-18
【薦】弟子規讀后感02-21
弟子規讀后感【精】02-23
弟子規讀后感【推薦】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