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讀后感集錦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幸福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幸福讀后感1
活著,太忙或者太閑,煩心的事情太多又或者想要的不能滿足,總會反復糾結、折騰……
剛看完一本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的《真實的幸福》,他指出人都不愿糊里糊涂過一生。午夜夢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如何才能不要這么多煩心事,如何才能更幸福,而不是迫于無奈的一天天努力減少痛苦。每個人都有他固定的幸福范圍,就像減肥,有嘴碼子喊喊的,有真狠下心來減掉的,可我覺得心情舒暢了之后,減掉的肉肉幾乎都會找回來。有句話說的很好,沒有幸福感的人,不會感到長久的幸福;而有幸福感的人也不會感到長久的不幸。呵呵,這就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哲學。
我們如何能夠快樂?我們如何才能真的感受到幸福?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塞氏幸福法則”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未來不會像你想象,抓住現在的幸福。
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幸,能否幸福,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面對不幸的能力。如果時空逆轉回到最想要的過去,回到不幸發生前制止它,可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能做的只有積極面對,只有比拼我們面對不幸的能力。不幸,是弱者的災難,是強者的墊腳石。強者面對不幸的能力可以是壞事變成好事,使自己從不幸中吸取教訓,從而成熟、成長。
幸福讀后感2
高考后,一位姓毛的同學憑借著殷實的家底,去了美國留學。
一次在OICQ上遇到了他,問他在美利堅合眾國的情況,他說:人權保障還不錯,不前位置沒有被聯邦調查局或移民局調查審問。只是飲食遭遇了麻煩,每天吃西餐都膩了,現在看到西餐胃里就波濤洶涌,直想往外傾倒胃里的‘庫存’。好想吃一頓老媽煮的白米飯和紅燒魚啊!好羨慕你們這些在國內的同學,可以天天吃到中餐。
那為什么不去吃中餐啊?
毛某回答:在美國中餐館鳳毛麟角,貴的要命,吃一次中餐都夠吃一天西餐了。
我羨慕你,你羨慕我。彼岸的景色總是最美的。可是到了彼岸的時候,會覺得不適合自己。有人說:在黑龍江的時候每天都下梅雨,很陰冷。到了上海有了暖氣,又覺得梅雨才是適合自己的。在別國吃著西餐被別的同學羨慕的時候,也許心里正在憧憬著國內朋友那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呢!
每個人都羨慕別人比自己幸福,忘卻了自己的幸福,在不經意間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額外的`煩惱。吃粗糧的時候,心里想著白米飯;吃到了白米飯,又想有車、房子;最后興起了健康潮流,又回去吃粗糧了。羨慕著別人家的車子、房子,卻也沒有想到別人在羨慕自己家庭的溫暖
手中的幸福就要好好地把握,為什么人們總是看不到呢?
幸福讀后感3
在《青年文摘》這本書中,我讀到一篇作文《我最幸福》,使我有感而發。
作者在電視上看到了這樣的畫面:一個身材小小的女孩,臉上帶著微笑,眼里卻閃著淚光。小女孩講述著她讀小學時的經歷:“冬天,我趴在教室外的墻上聽老師講課。老師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班上沒有一個同學回答出來,我毅然把答案喊了出來。老師推門出來看,感覺非常驚訝,我嚇壞了,就從墻上掉了下來。老師被我的行為感動了,偷偷收留在班里和學生們一起上課,一直上完小學,不告訴學校。”女孩小學畢業考試全縣第一名,可是沒有一個中學錄取她,因為她沒有雙手。女孩的母親腦子出了毛病,每隔一段時間就出走,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雙手就是因為母親失去的。主持人問她:“你的雙手是因為母親出走而失去的,你有沒有恨過她?”女孩想也沒想就回答:“沒有,從來沒有,我愛她,我總是覺得對不起她。”女孩綴學在家,除來要給父親、哥哥做飯,還自學中學的過程。因為女孩沒有手,所以她用兩只腳切土豆,她切得很細。女孩還表演了書法,寫上了端莊的四個大字:我最幸福。
我想,如果我們心里都裝著四個字:我最幸福,那么我們對生活是不是就會多一些熱愛,少一些仇恨;多一些奉獻,少一些索取;多一些感激,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平和,少一些牢騷呢?如果你也像那個女孩一樣大聲地說出:“我最幸福!”那么你會發現生活里有更多美好的東西,你的精神也會煥然一新。
幸福讀后感4
在茫茫的書海中,我讀過很多文章,唯獨《我最幸福》這篇文章,像一個錘子重重地敲在了我的心坎上,讓我明白了生活中雖然有很多困難和挫折,但只要你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就會發現生活里有更多美好的東西。
《我最幸福》講述了“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沒有雙手的小女孩的故事:她是靠好心老師收留念完小學的;她畢業考試成績是全縣第一,卻沒有一個中學錄取她;她的母親腦子出了毛病,一直出走:她的雙手也是因為母親的出走失去的.······但是他沒有抱怨生活,而是對生活的感激,她還學會了用雙腳做飯、畫畫、書法······節目的最后,她還說:我最幸福,并現場表演了書法,寫的仍就是那四個字,我最幸福。
讀完這篇文章,我陷入了沉思:挫折沒有擊敗小女孩,反而讓他感激生活、感到“我最幸福”。換了我,我會這樣善待挫折嗎?不會。回想以前我考試考得不好了,不是“哭天喊地”,就是逃避,總之我沒有面對挫折。
看看自己,再看看馬云:馬云剛辦“阿里巴巴”時,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甚至在網上詆毀他的網站······但他依然堅持不懈地面對挫折,繼續奮斗。終于,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挫折是你通向成功道路上的“試金石”,你善待它,它會幫助你;你一味地逃避,它會變成“攔路虎”。可見,你面對挫折的態度,就決定了你成功與否。
我想,假如我們勇于面對挫折,對生活多一點感激,少一些抱怨,你的精神也會隨之煥然一新。我們生活在父母的疼愛、老師的關愛下,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讓我們大喊:“我最幸福!”這樣你會發現,生活中除了挫折,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所以,善待挫折,何樂而不為呢?
幸福讀后感5
提醒幸福,幸福原來還需要提醒的嗎?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天氣剛有一絲風吹草動,媽媽就說,別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識了一個朋友,爸爸就說,小心他是個騙子。你取得了一點成功,還沒容得樂出聲來,所有關切著你的人一起說,別驕傲!你沉浸在歡快中的時候,自己不停地對自己說:“千萬不可太高興,苦難也許馬上就要降臨……”小伙伴們是不是有同樣的一個經歷呢?生活的艱辛讓很多的人不再相信幸福的'發生,甚至對于幸福的到來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是的,就是恐懼!也許有小伙伴會說怎么會有幸福恐懼呢?你是不是會想是不是幸福來的太快了?這是屬于我的嗎?像夢一樣!
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樂,人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靈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適像一對孿生兄弟,時而相傍相依,時而南轅北轍。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振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當一個人真正能夠主動去感知幸福的時候,我想他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了。
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個溫馨的字條……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有些東西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態面對生活,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小伙伴們,晚安!永遠向前看!
幸福讀后感6
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幸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讀了《建設幸福中國》這本書,我感受到身邊處處都有幸福,幸福把我們團團包圍著。
我們享受著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不花錢就可以輕輕松松的上學,學費則全是國家出,既然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那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將來報校祖國,建設更加幸福的中國。
來到超市,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看的眼花繚亂,物品應有盡有,一應俱全,想有什么就有什么。現在電腦、數字電視都到家了,在家就能感受信息給我們帶來的便捷。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中國令全世界矚目,稱為屹立在東方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街道,在社區,在公園,到處都可以看到可喜的現象,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在不斷的提高,打球、下棋、看書、唱歌……人們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都提高了,過著和諧、幸福、安康的生活。
對孩子來說,能上學就是幸福;對患者來說,有醫保就是幸福;對老人來說,有社保就是幸福……由此可見,幸福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樣千姿百態,五彩斑斕。
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幸福,我們的幸福就是能坐在寬敞的教室里讀書寫字,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讀著《中華文化經典導讀》,背著荷花池小學禮儀三字經,學文化,學做人,快樂成長。
是啊!幸福是多么令人向往啊!但是,幸福生活就像一座摩天大廈,需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用磚頭一步步穩穩的搭上去,“眾人同心,其利斷金”!作為“幸福中國”的一員,我們是否能盡一份力呢?我們要用實際行動,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將來用我們的智慧和才能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讓幸福中國永遠幸福在每代中國人的心中!
幸福讀后感7
閉目呼吸,似有清風過耳。連續幾日,午夜時分,漫步書香世界,<牽手幸福>縷縷清新與芬芳讓我的心靈完成了一次全新的閱讀旅程。仿佛突然間明白:人世間幸福如水、如花、如雨、如茶……
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此書集故事性、哲理性于一體,透過精品文章以其生動的筆觸、細膩的情感、深邃的內涵、精彩的敘述,深深地打動和強烈地感染了我。<牽手幸福>一書將現代女性普遍關注的感情與婚姻、家庭與事業、財富與人生、成長與成功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對激勵廣大女職工們的人生,有著十分用心的.勵志作用。牽手幸福讀后感。
作為現代知識女性,作為淄電女職工,應腳踏實地,努力拼搏進取,應具有海一般的胸襟氣度,哪怕是在暫時的失敗和挫折面前,也能坦然地笑對人生。我深深地懂得,工作中的經驗與自身的勤奮、自信完美相結合,必成為成功的源動力!會為自我的努力而感動,會為自我陽光的微笑而欣慰。幸福成就未來,只要認真去品味幸福,用心去體會幸福,就會從幸福里獲取豐富的人生閱歷,獲得源源不斷的工作力量!
雋永幸福的生活就像潺潺小溪中點滴浪花,零星的、散落的,但當它縱身匯入大海中后,卻是奔騰的、悠長的。在人生重疊的歲月中,應對生活,纏綿悱惻,浮光掠影,幸福過往,只有忘情地吸允幸福留給自我的甜美,才會擁有真正的牽手幸福。
幸福讀后感8
讀著這本書,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李躍兒是一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升華生活的人,所以她的書里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我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沒有讀到這本書之前,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可是,讀完這本書后,我汗顏了!我離一個好老師的標準太遠了。
翻閱時,我不禁萌生了絲絲酸楚和歉意,因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著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恐懼、孤獨、憤怒。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
那么,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望,但必須要清楚"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滿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師的一句話,我們只有"用心賞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一開始是沒有棱角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畫上一個方框后,從此它就成了一個永恒的矩形,這時,除了在方框中發揮定格的形態外,再也沒有其他發揮的余地了。這是教育的失敗!只有當孩子心境未定格時,才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將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拉成平行線,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能獲得有益的發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幸福讀后感9
剛剛開始讀這本書是我過得最糟的時候。感情失敗,事業平平,懷疑人生,累覺不愛。我迫切想要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為什么明明自己已經如此努力,還是被幸福拒于門外。
但當我放下自己開始環顧四周,我發現一個殘酷卻又略感欣慰的事實是,沒有人是感覺幸福的。至少在我能夠到的圈子里,在我所處的階層中,沒有。
反觀四年前,我還是一個深信幸福的人。這里的.信不只是相信,而是信仰。
信仰是一個很靈修的詞,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靈修之人。而靈修之人容易產生一個思維局限,即我的內在能決定外部世界——只要我自我探索,修心冥想,我的境遇會隨著心境產生變化,我靈魂的純粹能吸引幸福自發向我靠近。
我不想說這是什么鬼,更不會說這都是忽悠詐騙,很多親身經驗都在向我證實,這都是真的。
但這些年慢慢出現另一部分的親身經驗,不時在我腦中敲問號警戒我說,也許那只是部分的真相,并不是全部。而另一部分真相到底是什么,我試著在這本書中找到了一些參考答案。
總結來說就是:
幸福不是一種(我深信自己怎么怎么樣它就會降臨的)精神信仰,它只是一個(我只能努力去做并且運氣夠好就能達成的)世俗成就。
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衣食住行,健康,愛情,成功的工作并受到尊敬,都是組成幸福的要素(雖然沒有哪一點是容易的)。如果得到了這一切還是不快樂,那就去看心理醫生吧(更不容易啊)。
是羅素先生太耿直還是我的總結太喪。
總而言之,書是讀完了,我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實現幸福,就好像絕大多數讀過抑或沒有讀過此書的人們一樣。但若問我還會努力去試著過好這操蛋的一生嗎,行行歇歇,浮浮沉沉,我想,大概還是會的吧。
幸福讀后感10
“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少。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時,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她。”
“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振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
是的,幸福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么難以得到,然而,當幸福來臨時我們卻總是沒有察覺到。不要等到幸福走遠之后再去回味幸福。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學會感受幸福,學會享受幸福的時刻。學會活在當下。
父母的關愛是一種幸福,朋友的惺惺相惜是一種幸福,在閑適的午后品讀自己喜歡的一本書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要提高對于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鐘。據科學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結果比無意注意要好得多。”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這是春天啦!心里就會泛起茸茸的綠意。”
“幸福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我們。”
提醒幸福,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給自己多一些幸福的機會,要記得——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記住對自己有恩的人。
不要焦躁,學會坦然。
學會接受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有時候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學會贊美別人。
學會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學會換種角度思考問題。
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經常回憶幸福的時刻,保持幸福感。
幸福讀后感11
昨晚本人讀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沖動,現就一吐為快吧!
文中說我們經常未雨綢繆,提醒注意摔跤,注意風暴,注意吃撐等,這樣一來我們經常在焦慮中度過,何嘗享受過生活呢?今日想來,確實如此,記得那年我們一起去泰山游玩,來至山腳下,導游提醒大家跟緊點,別掉隊。于是乎,一路趕來,看到的都是別人的腳跟,沿途的花草樹木,清泉小溪,竟然無暇顧及,來到山頂沒顧得上登山覽勝,沒體會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便又匆匆而下,擔心跟不上隊伍,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你看,說來我們曾去過那兒,可又甚覺心虛呀。
提醒幸福,今日看來是多么的有必要呀!想想吧,我們每日醒來,看到身邊的愛人,聽著他們均勻的呼吸,是多么幸福呀!來到廚房,聽到鍋碗瓢勺的奏鳴,聞著香噴噴的飯香,是多么幸福呀!拿起課本,走進教室,聽著學生的讀書聲,看著他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傾聽著他們因與張三李四發生不和的委屈聲,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傍晚回到家中,婆婆已經準備好了可口的稀粥,自己再添置點可口的小菜,一家人在飯桌上邊吃邊聊,這又是多么幸福!
是呀,我們與其提醒災禍,不如提醒幸福,那樣我們不就整日被幸福所包圍,何樂而不為呢?
幸福讀后感12
初讀《提醒幸福》這本書時就像咖啡一樣,看似苦澀,但小口小口地回味,舍齒間散發著一種淡淡咖啡獨有的芬香。作家畢淑敏用自己涓涓如流水的文筆,將自己對于自然、生命的崇敬合成一杯上等的黑咖啡一般的書。在這本文集中,我最有感觸的還是《一厘米》這篇文章。
小也的媽媽陶影,她是一位有著很多缺點的母親,當小也不在身邊的時候,她會逃票。雖然家庭條件不怎么寬裕,但她仍然盡可能為小也創造順利成長的條件。在《一厘米》這個故事里,因為小也很高超過一米一一厘米的原因,陶影與檢票員發生了爭執,原本她是可以跳起來像潑婦一樣和檢票員吵架,但為了在小也面前挽回自己的尊嚴并為了給兒子做示范,避免給兒子成長帶來負面效應,便拉著小也的'手沒進廟,但她卻十分在意小也沒進寺廟受到的心理傷害。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不久之前,我與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路上車不多,但菜市場門口那條街上幾乎停滿了車,中間留下的距離只夠兩車勉強通過。這時我和媽媽看見前方不遠處有一輛車剛好準備倒出來,媽媽便等候在那里,等待這輛車倒出后,將自己的車再倒進去,但媽媽正在倒車時,從后面開來一輛車,不由分說就搶占了那個停車位。媽媽搖下車窗對那車里人喊道:“我在倒車,你怎么就占了我的車位。”那人徑自打開車門,瞥了媽媽一眼,說:“誰知道你在倒車。”撂下這一句話,扭頭就走了。媽媽轉過頭看了我一眼,我能從她的眼神里讀出憤怒以及和那人決一死戰的神情。但她像陶影一樣選擇了忍耐和沉默。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想,天下的父母親應該都是這樣的吧!他們時時刻刻在子女面前維護自己身教重于言教的形象,以給子女作為良好的示范。這或許也是一種無聲的愛的表達吧!
幸福讀后感13
“幸福”是人們奮斗的目標,大家都在追求它。但是對于幸福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小時候的我認為過春節就是幸福,既能得到壓歲錢,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東西,又能逛五彩繽紛的燈會。總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但是現在我對于什么是幸福卻感到很困惑,很迷惘。讀了《幸福了嗎》后,我受到了啟發,找到了答案。
書中讓我觸動最深是白巖松說到的老師,他的家人很多是教師,在學校中學習中總是得到教師的鼓勵。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師,我幸福了嗎?會有學生會為我感到幸福嗎? 掩卷沉思,教師本身就是個奉獻的職業,教師要多想想和學生在一起的快樂,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漸漸地你的心境便會豁然開朗了。所謂幸福感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不同于物質的東西。作為一種個體化的感覺,幸福感應該是植根于自身的一種心理感受。如果我們把教書當作一種職業,可以享受課堂帶來的親切感,感知學生目光中的求知欲,體會童心未泯的快樂;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種事業,可以感受學生成長的光榮感,體驗教書育人的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幸福了嗎》,我感謝你!你使我不僅認識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怎樣從我的教師生涯中感受幸福,我相信我的一生一定會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陽光之中。
幸福讀后感14
幸福是什么?我對這個含義一直很迷茫,我總在想,自己要怎樣才是幸福呢?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讀到一篇文章——《提醒幸福》我才發現,幸福其實一直在我身邊。只是我缺少一雙發現幸福的眼睛。只是我對幸福要求的標準太高。
畢淑敏在《提醒幸福》中說道:“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勇敢的人可以依然笑著說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連心也不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仍舊可以對宇宙大聲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生活過...”是的,幸福其實很簡單,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
窮人總認為有錢才是幸福的,殊不知那些華麗的衣裳、亮閃閃的裝飾下包裹著得可能是一顆怎樣寂寞的心。富人總是覺得內心空虛,商業場上對金錢的欲望越發膨脹,但在夜深人靜之時,多希望有一個真正疼自己、愛自己的.人泡一杯暖暖的咖啡等著自己。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每個人都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其實有些你曾以為得到以后會讓你幸福的東西在你得到以后未必會感到幸福。因為你很有可能會丟掉一些寶貴的東西。而且,人本就是貪婪的動物,得到的越多,越無法填滿你那日漸膨脹的心,所以你越不滿足越不幸福。總覺得自己得到的還太少。
幸福讀后感15
上次看這本書應該是高中吧,忘記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情讀完的,但我記得白巖松對我的影響很大。看完后當時我就想在大學時讀新聞傳播專業,但實際上當時的我對此了解得并不多。大一分專業時沒有傳播學可選,選了師范。
大學雖然偶爾關注白巖松的動態,但卻沒再把書看一遍。再讀第二次已經是碩士研究生一年級了。這一次,我認真也不是很認真地看完了,之后對于我已經很了解的部分是瀏覽。這一次,在看關于汶川地震的章節時眼眶濕潤了,其他章節情緒起伏并不是很大。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想有這點時間把書再看一遍,不如去讀點名著。這個思緒沒有繼續下去,因為我喜歡白巖松啊,再看一遍也無妨。畢竟最近也在看《對白》的綜藝節目,看《新聞周刊》等,他的言論會提醒我保持清醒獨立與理性。
回看這本書,感慨的是在那段我還不懂事的時間里,老白經歷了很多,那段時光于他而言很精彩,他一一記錄下來。我很好奇,因為我一直好奇在某個時間點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在干些什么?所以我更好奇我喜歡的老白那段時間里經歷了什么?他有哪些感悟,我向他又走進了一步。等忙完了這段考試周的準備,要把《白說》翻看。很期待他會在書中說哪些我還不知道的故事,肯定很多。
老白演講摘抄:
人到中年,友情之樹日漸凋零。人終究會走向越來越孤單的歲月。當你擁有一種閱讀的習慣時,你永遠不會孤單。當我最孤寂、一個人的時候,隨便拿起一本書,如同邀請一位朋友。你可以跟它對話,可以反對他的意見,你可以突然跟他找到共鳴,你也可以把它放下拿起另外一本書,讓它插進你們的對話。你永遠不會真正的孤單。因此,閱讀從來不是一個功利的事業,應該是一種生命方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