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新論讀書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等教育新論1500字讀書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等教育新論1500字讀書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等教育新論讀書報告 1
本月我閱讀了《高等教育新論—多科學的研究》一書,本書共有九章,前八章主要闡明了八個觀點,即歷史的觀點、政治的觀點、經濟的觀點、組織的觀點、社會學的地位觀點、文化的觀點、科學的觀點、以政策為中心的觀點。這八章分別有八個不同的作者,他們通過自身學科領域的透鏡觀察高等教育,從而說明國家高等教育系統。每位作者突出各自學科領域中在廣義的研究方法和觀點方面的長處,進而以較大篇幅說明已經掌握的材料。因而,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不是理論的系統闡述,或者是方法論的運用,也不是文獻的評述。除了這主要的八章以外,本書在導言和結論這兩章也提出了基本觀點。各門社會科學及其主要的專業所展開的廣泛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了解每一種觀點的優點以及缺點,從而做到利用其優點發展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意識到缺點,避免每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的缺乏辨別力和說服力。教育家們可以將這些觀點融會貫通,利用不同的觀點解決不同的問題,進行不同的爭論,從而更好地分析處理教育問題。
歷史的觀點就是要提供種種比較,用以理解現在,用過去大學的'概念來闡明今天大學的概念,用早先幾個世紀大學的衰弱和復興幫助我們了解今天大學的衰弱和明天大學復興的可能性。本章作者哈羅德伯金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有四個重要階段的總的看法。用政治的觀點分析高等教育,作者把微觀政治和宏觀政治區別開來,“微觀政治主要指大學內部的政治,往上逐漸變為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內部統治;而宏觀政治則主要指國家級得政治,往下逐漸變為國家官員與大學和學院之間的關系。”他指出高等教育系統是“一個強烈政治性的綜合體。”在闡述經濟觀點這一章中,作者簡單介紹了人力資本理論的興衰,重點介紹了高等教育經費制度,最后提出了經費、政策和變革。“高等教育的組織觀點是從內部對高等教育系統進行分析的觀點。它促使研究者研究學者們實際做些什么。”這一章主要講跨國比較,即怎樣在院校內部和院校之間劃分工作,怎樣產生和維系各種信念,權利怎樣分配。社會學對高等教育的最大作用不是對高等院校進行類別說明,而是對高等院校的變革方式進行探討。本章主要內容是介紹“高等教育本身作為一個分層的高等院校系統,如何正式或非正式的按照各種各樣的地位、名望、財富、權利以及影響進行分等。”文化的觀點是最新的觀點,本章主要闡明了文化的概念,文化系統的原始分類以及學術文化的相關知識,說明了不同領域中各自的知識群與學術文化有關系。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的結合有諸多問題,從科學的觀點看待高等教育,就是為研究高等教育和研究科學的人提供了一座橋梁,從而使前者能夠更好地領會各學科的主要作用和后者也能認真體驗高等教育在支持和發展科學方面的主要作用。第八章是政策的觀點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作者發現了其中的特征進而說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歐洲國家進行的幾次重大改革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通過本書這八個觀點對高等教育的描述,能夠更全面、多角度的去看待高等教育系統,從而更好的理解高等教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通過各位作者的詳細描述,能夠認識到高等教育系統并不是單純的依靠政治秩序或是經濟力量才能得以維系,而是其內部和外部都有著決定性的過程、生長和定性變化的機制。本書予我而言,最大的收獲就是提供了從不同角度,應該運用多學科的觀點來看待高等教育系統的思路,只有采取了多學科、比較的觀點來研究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認識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提高對它的認識,避免思路和視野的狹隘。但是由于本身教育理論知識的缺乏和相關學科背景知識的匱乏,在部分章節對作者提出的一些觀點還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除了多閱讀教育類的書籍之外,多學習社會學、組織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高等教育新論讀書報告 2
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是從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經驗總結,是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晶,我覺得就像是一篇寫得十分出色的綜述,他總結了美國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的哲學問題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對立的觀點,直接還原了當時美國社會上關于這些問題熱火朝天地討論。
布魯貝克寫這本書是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歷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時代”后,進入了“艱難時期”,是學術界“大為不滿”的“冬天”,由此引發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機”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國的高等教育內外部陷入了危機之中,經費緊缺,公眾對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會上充斥著一個問題“高等教育為何而存在?”這些都需要從本質上根源上探討高等教育的存在價值的哲學依據。這本書也應運而生。
坦白的說,讀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想到高等教育有這么多哲學的問題需要回答,在開頭的導言里,作者羅列了他認為自己將在本書里論述的問題,閱讀完本書后,我想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幾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高深的學問在何時是可靠的?”
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當高深的學問來自學術自治的'學術團體時它是可靠的。但是,這就引出新的問題,誰來監督或者評價這些高深的學問。首先,這些高深的學問是“超出一般的、復雜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識”,這就排除了社會上大多數人能夠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為唯一能夠真正理解這些知識的復雜性的專家和學者,一方面是作為高深學問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們自己為自己的成果作出評價,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誰能勝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這些學問,那對真理的探求來說是致命傷,學生作為高深學問的接受者是不能作為指導和評價的一方的。在現實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學術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經費上做不到完全獨立的,當然這也是一個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會上各界團體包括宗教團體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學生對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識是有一定的知情權的,特別是在現在,學生的意愿和需求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
“高深的學問是否因為要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而只好被關在密封 的象牙塔中,或者應該在具有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爐中得到錘煉?”
歷史是不可能倒退的,而且在真正的象牙塔中也不會追求到真理的,更何況現在的社會還沒發達到可以完全發展不用改善現有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的知識,那么就不能不在社會中“摸打滾爬”,但是“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對于高深學問來時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關鍵是要躲避的是“曲解”,而不是積極的影響,一定要在各種因素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受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只是影響,不能讓它們“鳩占鵲巢”。
“顯然,并不是被個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學問的才能的,那么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誰開放,選擇的標準應該是門第主義、功利主義還是平等主義?”
我覺得,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那些愿意接受并有能力完成對高深學問追求的所有人開放。這其中,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個難點問題,我覺得,應該把高等教育建立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系統,能夠適應從低到高不同能力的人關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以上是我對本書的一點看法,不足之處,請老師指正。
高等教育新論讀書報告 3
由布魯貝克著,王承緒先生等翻譯的《高等教育新論》一書,早在2002年4月就已經在中國第三版第四此印刷了。從1987年第一版至今,該書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教育學界也不乏有人對其作了多角度的解讀。從中國期刊網中搜索的論中發現,我國高等教育學界對《高等教育新論》的解讀多是一種讀后感的形式,寫出了作者看完此書后的反思。通過對這些讀后感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對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新論》的理解中存在著一個基本的分歧,就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是否是一本系統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王承緒先生在譯者前言中指出:“這(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書名的專著,是作者從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經驗總結,也是作者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晶。” “作者從高等教育的實際問題出發,旁征博引各家學說,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有的研究者指出:“總體上說,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始終固守著從哲學高度對高等教育問題進行理論探討的陣地,而這種哲學高度的理論探討,對于我們正確看待高等教育問題,進行高等教育實踐可謂意義重大。”還有的研究者認為:“他(布魯貝克)放棄了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高等教育,倒是對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和一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性質、人物、功能、目的、方法、制度等問題研究得比較深入。但是,即使如此,并不能由此判斷該書不是教育哲學。”
但也有的研究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并不是“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式的著作。4并從作為教育學科的教育哲學與作為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學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不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高等教育新論》作為教育哲學的存在都不是一個真命題。在這個論斷的基礎上,研究者還從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讀書界為什么會認為《高等教育新論》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英文版的書名為《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研究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便于翻譯,在標題上直接采用了‘高等教育哲學’這一概念,但是這種翻譯沒有凸顯原書標題介詞‘on’的內涵,因而給讀者造成一種誤導,以為這就是所謂的高等教育哲學。”5在筆者看來,不論是翻譯成《高等教育新論》,還是翻譯成《關于高等教育的哲學》,我們都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寫此書的時候是要寫一部“哲學式”的著作,最起碼從其寫作動機來看是如此。此外,研究者認為,目前教育哲學的合法性還沒有一個定論,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框架的'建立也就更沒有一個標準可尋。但在筆者看來,這個理由很牽強。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分歧,筆者認為,這與人們對哲學的認識有著很大的關系。有人認1楊黎明(1980— ),男,山西河津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05級博士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不是“教育哲學”,是以一種體系或學科式的標準來看的,屬于典型的中國教育學者的“學科情結”。而之前我國很多學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新論》一書是一本系統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則多是簡單地從書名望文生義,并沒有進行必要的分析,因此也就顯得沒有說服力。
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說其是西方式的,是因為從全書的結構框架以及思維習慣上看,不符合中國式的學科標準。此外,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也并不是像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是布魯貝克在論述中達到了一種“哲學高度”。哲學和教育一樣,都是一門學科,談不上誰比誰更有高度。有人認為,教育學脫胎于哲學,因此哲學是教育學更上一級的“母學科”。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母”或“父”就比“子”更有高度。另一方面,不管是“哲學高度”還是“哲學意義”,都是模糊不清的語言,很難具有說服力。因此,筆者試圖從對哲學的理解上來分析為什么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新論》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
學科體系也同樣有中外差異和多樣化的問題。筆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新論》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而不說是典型的教育哲學著作,是因為我們并沒有必要仿效布魯貝克來構建我國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學科建設也同樣存在一個適應國情的問題。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人用西方哲學的標準來分析中國的文化,認為中國自古就沒有哲學,曾在哲學界引起過很大的爭論。同樣,如果我們以中國教育哲學的標準來看待《高等教育新論》的話,那么它也不是教育哲學了。
【高等教育新論讀書報告】相關文章:
高等教育新論讀書報告01-26
科技創新論文01-01
科技創新論文06-12
[實用]科技創新論文06-13
繪畫藝術發展及創新論文12-12
科技創新論文15篇01-18
科技創新論文(15篇)01-18
科技創新論文(精選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