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多媒體美術教學的認知心理機制論文
摘 要:多媒體美術教學是將技術、心理和美術教育相結合的現代美術教育方法。Mayer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從認知心理的角度出發,給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多媒體學習設計的基本原則,使得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選擇、組織和整合信息,促進了美術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美術教學;認知心理
多媒體(multimedia)大約在1960年至1965年開始使用,其中“multi”是“許多”的意思。原意是指“通過計算機、電視、電話等散布和表現用圖形、動畫、音頻、視頻、文本等格式編碼的信息”。21世紀,多媒體被廣泛的應用于教育和教學中。從教學實踐來看,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呈現模式是多樣化的,可以是文本、圖像、聲音或錄像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合。所以,教學設計時選取什么媒體呈現教學材料、以什么作為選取的依據是發揮多媒體學習效果的關鍵。
1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可以用在美術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欣賞課程的教學中。[1]在該技術的影響下,美術教學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首先,多媒體應用于美術教學體現并增強了美術教學的原則之一,即直觀性原則。其次,因為使用多種媒體呈現教學材料,使得教學不再囿于課本內容,增加了課堂信息容量。再次,創造了有利于激發并維持學生興趣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也使學生在豐富的刺激中思考問題,發揮想象力,使自身的審美能力與創作能力得到啟發與超越。最后,在同一時間內對不同層次、不同心理需求的學生傳遞不同的信息,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2 Mayer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
Mayer于1997年最先提出針對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2]Mayer后來進一步完善了最初提出的理論,形成了包括信息選擇、組織和整合過程的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3]該理論是基于Paivio的雙重編碼理論[4]、Baddeley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理論[5]及Wittrock的生成理論[6]。
多媒體認知理論認為學習者是積極的知識建構者,他們主動的選擇視覺和言語知識,建立兩者間的聯系。Mayer等基于該理論提出以下多媒體學習原則[2][7]:
多媒體呈現原則:同時呈現言語材料和視覺材料的學習效果比只呈現言語材料時學生的學習效果好。言語材料包括書寫的文本或解說,視覺材料包括靜態的或動態的圖片。從多媒體認知理論來看,當言語材料和視覺材料同時呈現時,學生可以同時進行言語和圖像的加工與表征,建立二者間的聯系,獲得更深入的理解。
空間接近原則:書頁或屏幕上的文字和圖片臨近呈現比分開呈現時的學習效果好。這是因為當文字和圖片相對接近時,學生不需要消耗認知資源在書頁或屏幕上來回搜索以
整合分離的圖片和文字信息。
時間接近原則:相關解說和動畫同時呈現比相繼呈現時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加工的過程,當圖片和相應的文字同時呈現,學習者有機會同時組織文字和圖片信息進入工作記憶,建立聯系進行整合。
通道原則:由動畫和解說組成的多媒體呈現比由動畫和屏幕文本組成的多媒體呈現的學習效果好。動畫和文本都是視覺通道加工的信息,可能引起通道超負荷,妨礙學習者建構視覺信息和言語信息間的聯系。而動畫和解說分別屬于視覺和聽覺信息加工通道,降低了視覺通道的負荷,提高了學習者建立言語表征和視覺表征之間聯系的可能性。
個體差異原則:多媒體學習設計效應對低知識學習者比對高知識學習者效果好;對高空間學習者比對低空間學習者效果好。低知識學習者因為本身缺乏先驗知識,所以更能從言語和視覺接近的呈現中受益,形成心理印象。低空間學習者不能利用視覺材料和言語材料臨近呈現的優勢,較難保持并操縱記憶中的視覺表征,而這些視覺表征對于整合言語和視覺表征是必須的,所以他們很難建立文字和圖片間的聯系。高空間學習者則相反。
一致性原則:多媒體呈現排除額外詞語、圖片和聲音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多余的聲效、文本或圖片可能增加認知負荷。而且,根據注意的特點,意外的、新奇的刺激更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阻礙訊息處理或在工作記憶中競爭認知資源等。
冗余原則: 學生學習由動畫和解說組成的多媒體呈現比學習由動畫、解說和屏幕文本組成的多媒體呈現的學習效果好。大腦同時加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解說和屏幕文本都是為了介紹動畫,屬于重復的信息,同時呈現時加重了認知負荷。另外,解說比文本可以減輕視覺通道的認知負荷。
信號原則:多媒體呈現的設計中,給動畫的解說加入一些信號,幫助學習者判斷重要的知識點及其組織方式,可以促進學習效果。比如,在解說中大聲的強調關鍵詞語等。加入信號沒有增加學習者的認知負荷,但卻可以引導學習者注意重要的知識點。
交互性原則:當學習者能夠控制帶有解說的動畫呈現速度時,其學習效果更好。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需求調節信息呈現的時間,減少認知負荷,在充足的時間內參與每一項認知加工過程,形成視覺圖像,建立視覺和言語的聯系。
個性化原則:在多媒體呈現中,把解說以對話的形式呈現比以闡述的風格呈現時,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更好。對話風格的呈現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習者更加積極主動的、平等的參與教學過程。
Mayer等人所提出的多媒體學習原則具有普適性。美術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時,教師應該靈活應用以上原則,這樣有利于降低學習者的外在認知負荷。比如,教師經常利用不同的色彩確定整個課件的色彩基調、區分教學內容,或者在課件中加上聲音或趣味性圖片,這些手段可以美化課件或吸引學生注意力,但是沒有考慮一致性原則,只能是適得其反。總之,結合認知心理學的多媒體美術教學突出了現代技術、認知心理和美術教育的密切關系,體現了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可以促進美術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文軼.美術教學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05(4).
[2] Mayer, R.E. Multimedia learning: 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7, 32(1), 1-19.
[3] Mayer, R. E. Multimedia learning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Clark, J. M., & Paivio, A. 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1, 3.
[5] Baddeley, A. Working memory [J]. Science, 1992,255,556-559.
[6] Wittrock, M.C. Learning as a generative activity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74, 11, 87-95.
[7] Richard E. Mayer.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Multimedia In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Two-Way Street
【多媒體美術教學的認知心理機制論文】相關文章:
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的策略研究論文07-04
心理學認知的過程論文(精選6篇)04-28
多媒體論文06-22
多媒體教學對地理教學的作用論文07-04
多媒體教學在中專數學教學的應用論文07-04
多媒體與幼兒美術教育的整合的方式論文07-04
多媒體應用于高校心理學教學的實踐研究論文07-04
多媒體對中學地理教學的作用論文07-04
多媒體對地理教學的應用論文07-04
多媒體在地理教學的應用探索論文07-04